《如何正確理解佈施、功德、福田、護法、開光》

2023-10-07

【問】:稍微觀注了一下寺院經濟的由來,發展和影響以後,對本以為常的中國佛教文化裡的一些概念産生了疑問。煩請張師兄講一下怎麼正確理解佈施、功德、福田、護法、開光這幾個概念?謝謝!

【答】:寺院經濟在中國佛教史上,期間有幾百年的這麼一個時期。我們現在看到的網上這些研究寺院經濟的文章,很少有談到寺院經濟時期對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實踐有什麼樣的影響,很多文章都只是談到寺院經濟時期的經濟問題,寺院是如何經營的。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寺院經濟時期,給我們的佛教思想造成怎樣的影響。

寺院經濟確切來講是佛教進入中國之後,由於那一段歷史所限定,國家政府出資、出地,使寺院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個體,出現了寺院經濟。

那段時期對我們佛教思想有哪些影響呢?首先看這裡談到的“怎麼正確理解佈施、功德、福田......"首先要說清楚,佈施、功德、福田是佛教裡很重要的內容,我們不是要把寺院經濟和它們直接放在一起,但是,寺院經濟時期的很多理念是利用了佛教中的這些內容來運作的。

寺院經濟時期對我們中國佛教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塊在我們佛教當中很少有人講,在文化領域中,大家也只是關注經濟問題,很少談到佛教思想。那麼,寺院經濟對我們佛教的影響大體來說,是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若查看歴史,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初始構建起來的佛教思想、行法實踐,是作為一種宗教形式,進入我們中國之後,爲要讓老百姓獲得一種實際的生命意義,實際的利益,佛教就一定要讓老百姓能夠理解,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逐漸使佛教形成了世俗化、民間宗教化和利益化了。

佛教進入中國,從公元四百年前後,一直到公元七八百年武宗滅佛,這之間大概有四五百年的時間,寺院經濟逐漸變成一種經營方式。什麼叫做民間宗教化和利益化呢?就是你貢獻多少、佈施多少,將來或下輩子你會獲得怎樣的利益,其好處是使佛教能夠很快地在中國拓展,讓老百姓能認識佛教,使佛教得到普及,也使佛教能夠更加親民,由此,同時也就使它世俗化、民間宗教化、利益化。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和老百姓的教育程度是有關的,沒有辦法通過行法理論給當時的民眾講清礎,所以只能用最直接、最利益化的這種講解,這是最初時具有的特性,這是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

第二個,就是在寺院經濟時期,出現了很多行法實踐的模式,追求多快好省的修行方法,以最少的付出去獲得最大的成就。

實際上,不只是寺院經濟時期對佛教有這様的影響,世界上任何其它宗教也一樣,也有這兩個過程:一是世俗化、民間宗教化;二就是要找一種最快的、最好的、最省力的,獲得最多、付出最少的行法模式。

佛陀那個時代,若要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要出家,要精進修行,一輩子不行,還要再來一輩子。但是在寺院經濟時期,這個規矩都被打破了,出現最快的立地成佛的修行方法;還有最簡單的,你可以什麼都不需要知道,只要如何如何,就可以獲得圓滿生命解脫的修行方法。這些都是在那個時期湧現出來的行法實踐。

寺院經濟時期的這兩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可以看一看,在中國有哪些行法是最受人歡迎的,修行者是最多的,覆蓋面是最廣的,往往都具有這兩個特徵。寺院經濟客觀上令佛教很快在中國得以發展,但也對我們產生了極大影響,使佛教本來的思想、行法理論都漸漸地被人疏遠,大家不願意找經、論去學習,而是找最簡單的、最省事的,付出最小的,獲得利益最大的法門去了。

我們現在看清楚這一點就可以了,所以要能夠判別自己的行法實踐,到底是不是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方式吻合,是不是能確切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前面談到的關於解脫,在大乘佛教行法裡面,修行者本身一定要知道自己行法實踐所在處。

這是說寺院經濟時期對我們的影響,但是隨著佛教的發展,另外也出現兩種極端的理論和觀念。一種是將佛教過度理論化而偏廢行法實踐,理論化的佛教如果沒有賦予行法實踐的話,行法理論就成為學問。在中國佛教,有一些宗派發展很慢,修行者很少,就是因為它過度理論化,不能在中國發展壯大,因爲太知識化了,必須要高級知識分子纔可以學習。

第二種就是過度簡單化,輕文殊重普賢,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不需要行法理論,也不需要行法次第,你只要按這種方式就可以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種也是不符合佛教核心思想的。

因此,現在的修行者需要清楚知道,將行法理論和行法實踐總合在一起,需要不斷地調整、進步,纔是佛教原本的思想所要表達的。在這個範疇裡,實際上,自古以來佛教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就缺失了兩樣東西:

第一個:缺失密法言說的解讀方法,也就是說,成就者集結出來的那些經典,後來的修行者讀不懂,不瞭解佛教的經典是依於生命體驗建立的,而被認為那是一個故事,是歷史上發生過的,是悉達多太子對他的弟子們講話記錄下來的。我們僅僅依靠這種記錄下來的文字修行,而沒有確切體會到佛教的經典,特別是大乘佛教經典,是成就者在報身世間集結的,它是一種密法言說。

而密法言說是依於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的語言,修行者必須要把經的語言轉變成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只有轉變過來之後,才能知道那部經在講什麼。

所以密法言說的解讀是古往今來所缺乏的,雖然過去的善知識在註解裡面也講過很多,但是沒有形成一種解讀言說的模式,沒有理論化,很零散,沒有關於經典解讀理論性、穩定性的解讀方法,沒有明確指出經典是成就者生命體驗的描述,解讀經典必須要還原到生命體驗,這些都是缺乏的。

第二個,從古至今,缺乏對佛教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凖確理解。確切來講,我們所見到的經論中,真正把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講清楚的,除了《華嚴經》之外,幾乎找不到另外一部經或論,能夠完整演說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假如修行者不瞭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之間,要經歷怎樣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我們怎麼可能從當前的凡夫種性,直接到達如來種性呢?

修行界一直認爲只要見性就等於得無上正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缺乏對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瞭解。龍樹菩薩在《華嚴經》裡把這部分完全表達清楚了,如果沒有經歷過《華嚴經》的學習,我們很難在其它經論裡面找到同樣的言說。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之間是怎樣的行法次第?每一位次的行法標準如何?體驗如何?如何升進到這一位行法?如何從這一法退轉?以及從差別智到根本智的過程,這些在其它經論裡都是見不到的。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缺乏,一、密法言說解讀,二、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由於這兩方面的缺失,可以說佛教思想的發展,特別是修行者的成就,必定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沒有必然性。

縱觀佛教史,公元七世紀佛教在印度消失,沒有繼續在印度紮根發展,被婆羅門教趕出印度。為什麼會這樣?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釋迦牟尼佛建立的佛教思想,被婆羅門教的修行者吸收了,很多婆羅門教的修行者是成就者,他們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因此造成佛教思想在印度沒有必要再單獨存在,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原因,就是佛教修行者的證量越來越差,已經沒有辦法到達世尊所要求的無上正覺,特別是獲得道種智的成就這部份。很多修行者的修行指歸就是到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生命解脫,往往認為到見性位就等於成就如來地,就等於成就無上正覺,這是很大的誤區。

因此在公元七世紀,印度婆羅門教的商羯羅大師把佛教趕出印度,因為佛教修行者在辯經的時候辯論不過他,智慧力沒有他強盛。假如那個時期的佛教修行者,能夠到達別教菩薩的無上正覺,也就是證得登地位,像龍樹菩薩一樣,佛教也就不會在印度消失了。

為什麼佛教弟子證量越來越差?就是剛才講的兩個方面的缺失。一是密法言說,不瞭解成就者集結的經典,是對自己行法實踐和行法成就的生命體驗的描述,修行者不明白如何從經典直接轉變到自己的生命體驗;第二個就是不瞭解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由於這兩方面的缺失造成了佛教修行者的成就位越來越低。

現在的修行者大部分都是指向見性位,指向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很多甚至只是到達無想定。在上一課談到過《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確實是指向見性位,但這是世尊講給須菩提長者的,而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則大部分都是在講「應無所住」,而不講如何對一切法生起道種智行法,也就是不講「而生其心」,如何生起對一切法的善用心。

慧能大師講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但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到達道種智行法階段,又如何知道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如何能生萬法?萬法如何生起?我怎麼知道這是自性生起的萬法?自性具有怎樣的屬性它能夠生起萬法?這些都是要回答的,但都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才會有的。如果修行者的指歸只在於「應無所住」,那麼後半部分就沒辦法建立。

關於「怎樣理解佈施、功德,和福田」這些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在經典裡面講得很多。我們講講佈施這一塊,《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在表相上是佈施,從佈施的力量上來講,四位行法裡面第一位行法,初住位、初行位、初迴向位、初地位,如果我們去看經文的話,都能看到佈施的影子。從《華嚴經》的角度來講,佈施是講自性本身有一種力量能夠生起一切法,從自性生起一切法的角度來講,這一切法本自清淨,而本自清淨生起一切法就是我們的自性佈施。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每一位行法,我們將十波羅蜜分成四部分,分別是初發心、精進修、不退轉,和一生補處,也叫菩薩的四個行法階段。初發心階段是十波羅蜜的前三個,這三個行法是一組,是菩薩的初發心,這裡面第一個講的就是佈施,是講自性生起一切法的能力。

「功德、福田」都是要依照自性的力量來生起,我們纔能夠真正獲得功德、福田、護法的功德。

今天給大家澄清了幾個概念,希望給大家講清楚了。一個是關於行法實踐與解脫,我們要能理解不同種性的修行者對解脫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第二個就是依照《華嚴經》的行法理論,普賢菩薩法界是怎樣生起的?修行者如何從當下的一切法最終到達妙覺位的普賢菩薩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