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解讀華嚴經的能力?

【問】:

解讀這麼大的華嚴經,不可能讓師兄幫我們一句一字的銷文,所以自己必須要學會一種能力,這個能力去哪裏找呢?

【答】:

我們剛纔看到海雲比丘告訴善財童子,他得普眼法門,「普眼法門」的內容就是面向大海住十二年,以大海為其境界,然後生起思惟,這個思惟的內容就是前面講的這些資糧,是我們需要補充的。這個行法模式我們已經講清楚了。

思惟一切法的過程,就是我們再來看這一切法,相當於『有一如來於蓮花上結跏趺坐』,有點這個體驗時就能看到了。這是《經》的語言轉成行法,但是在最早期世尊的講法裏面,是用非常直白的語言,所以反而是容易理解的。

【問】:

我更想知道您是怎麼解讀經典的?比如我現在想去讀《雜阿含經》,我怎麼去讀這部經呢?我更想學習您的這種能力跟方法。

【答】:

我自己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您,我用的就是笨功夫。但總體來說,把經典轉到自己的行法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關注內容,第二種是關注覺受,第三種是關注模式。我們在讀經的時候是從內容入手,當然內容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感受就是不要破碎的,就是說一章一節的這種,爭取把它從宏觀的角度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要知道世尊到底要完成怎樣的工作。

在最初的根本佛教階段,世尊都是隨問隨答的。到後來為什麼會有方等期、般若期、大乘經典的這些集結呢?也是那些修行者希望把世尊講的這些東西理論化、整體化。所以有這麼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覺得可能是跟修行者自己的體驗相關。我當然不是保留自己的行法,但我的行法不一定適合您。

總體的原則就是這樣,一般來說具體內容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抓住某一個內容,說這就可以代表所有的,這樣就會出現問題。比方說很多修性宗的、修禪宗的,都會講【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如果把菩薩道種智行法也都虛妄掉了,這就不是佛陀所要的。所以要看在哪一個行法階段,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講課的時候也反復強調,在十信、十住之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十信十住位之後,【凡所有相,皆是道種、皆是實相】,要把這兩個行法階段分開才能建立。所以要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下來定義這一行法,我們要怎樣去實踐它,要看在哪一個行法階段。您剛才問到具體行法的問題,您可以先體會一段時間,我們再慢慢地來討論。因為每個修行者的行法體驗的建立都是有差別的。

【問】:

您讀經的方法是建立您自己的行法模式和行法實踐的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拷貝您的。所以,即便是您把您的東西分享出來了,我們也是拷貝不了的。是這個意思嗎?

【答】:

很大部分是這樣的。比方剛才舉的例子,龍樹菩薩跟第二個人講你要抬頭看月亮,第二個人就去看月亮,第三個人說“他說要看月亮”,於是第三個人就把這個語言變成描述性的。描述性的是不行的,你要自己去體驗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