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惟輿實踐的關係》
2024-09
【問】:我想請教的是思惟和實踐之間的關係。例如我現在修的是淨土宗,用一句佛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我想去,我願意去,然後我就一定能去,一定有西方極樂世界。我是基於這個綱領來唸佛的。淨土宗有很多理論,對我來說,總結出來的理論這是屬於思惟。因為要理解它,為了不迷信,我會看一些淨土宗的理論,在我理解認同的基礎上,我相信這句總綱領,然後實踐,這是我的理論和思惟;而我的實踐就是念佛,唸佛的時候不可能去思惟,不去想佛經中某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現在的修行方式,包括思想和行為與您剛才舉的例子說修行不用大腦或修行用大腦,您覺得有衝突嗎?我到底是用大腦還是沒有用大腦?
【答】:您說唸佛是一種行法,在唸佛之前,我們要明白它的理論。
【問】:我通過思惟認可了這個理論,理解了之後,指導我去做。我理解您講的思惟和實踐,但是我不是很理解您剛才講的思惟模式等名詞。就我個人目前的行為方式是否符合華嚴的要求?或我念佛的時候也要想著理論?
【答】:您目前的行法不符合華嚴行法理論。
我們要從民間信仰的,或者說權教、別教的行法轉入華嚴行法。其實沒有什麼華嚴行法,華嚴行法就是真實的佛教行法。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佛教大多是民間信仰,最多是二乘聲聞階段。《華嚴經》是龍樹菩薩把佛教思想的核心集結成為一部經典,它與其他經典的核心差異就在於《華嚴經》講清楚了行法理論以及如何甄別是不是佛教行法,所以並不是說華嚴行法與其他教派行法並列。
如果宗派思想和行法實踐跟華嚴思想相違背,就不在佛教的思想體系裡面。您可能以往沒有接觸過這一部分,慢慢來是可以把它認識清楚的。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也都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
您剛才說我理解了淨土的信願行,然後我念佛,我是不是就可以往生,是不是符合《華嚴經》對於行法實踐所做出的標準?並不符合。為什麼?這個問題要展開很大。因為您剛才談到了祖師們所講的信願行,依信願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現在的問題是您如何理解「信」,如何理解「願」,如何理解「行」?比方說「信」,華嚴行法的「信」跟您所說的「信」有沒有差別?您是如何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的?
【問】:您的意思是說怎麼「信」?
【答】:在您看來信願行的「信」是指什麼?
【問】:我就是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啊!
【答】:就是接受。因為有人告訴我,那裡有極樂世界,所以我相信對不對?
【問】:我不覺得是。我不會說那裡有一個地方,我知道佛法講心法,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現的。我不會說在意念中,不能去臆想某一個地方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我是這樣理解的。
因為我沒有接觸華嚴,最樸素的理解就是佛法是講心法,心是無形的,因果也是無形的。所以我認為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當你的正信,比如說冥想打坐,我不是為了什麼打坐,我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在修行打坐的過程中試圖將我的五官意識、我的感知放棄,也不能說放棄,就是說我不想受其欺騙,因為我認為人的五官功能是極其有限的。例如我們所見是某個頻率,所聽是某個頻率,即使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五官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那我們憑什麼相信通過這種不完備的工具,反映我大腦的東西是真實的。這就很像駭客帝國,所以我本身就很相信佛教說的,這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說我不認為我眼前的東西不是真的,我只能說它跟真的相差太遠。因為我所能判斷的東西範圍太小,不是說它不存在,而是說它不真實,沒有如實反映。
【答】:在您看來什麼是「真實」?
【問】:我想求「真實」,我認為「真實」至少不能通過我的五官去臆想,比如我打坐我要想幹什麼,想看到佛像什麼的,因為受限於我的五官,所以我必須放下這些六識,讓它完整成一體時的那個「真實」。
【答】:您放下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之後,那個「真實」還在嗎?
【問】:這個就是「真實」啊,當然我沒有那功夫。
【答】:您不是沒有這個功夫,您恰恰說了一個很關鍵的,就是我們去除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之外,沒有另外一個真實,您指的那個「真實」在佛教裡叫「斷滅」。
【問】:我說的「真實」,當然我沒見到,您是怎麼評判我說的那個「真實」,或者說我追求的「真實」叫作「斷滅」?
【答】:沒錯,就是「真實」這個東西,您在「真實」的對面有一個虛妄法,對不對?所以虛妄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
【問】:對,我不認為它是二元的。所以我才說放下以後,我想它就是一元,就是一。現在所有的討論語言本身就是二元,你只要說出來就一定是二元。我剛接觸華嚴,想學習華嚴。我理解您說的意思就是說淨土宗是錯的,對嗎?
【答】: 沒有!
【問】:Ok,我理解錯了。
【答】:是這樣的,所有佛教修行者都可以到達極樂世界,問題是您講的極樂世界,跟佛教裡講的極樂世界是不是同一個?這要講清楚。比方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對這句話怎麼理解?這個「有」是怎麼有的,這要用思惟才能告訴我們:哦,原來是這樣有的,而不是那樣有的。好像我剛剛問您的信願行,「信」是怎樣的?您剛才談了一些,但是輿華嚴行法談到的十信位的「信」還不一樣。
因為華嚴行法講十信位的「信」是自性本身為我們的行法實踐做出保證,以這種方式生起的「信」是能保證以這樣的行法實踐,一定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當我說某某某告訴我的,或是沒有符合我們自性本身的那種「信」的品質的時候,那個「信」是沒有辦法做出保證的。
保證的意思就是依自性法的規定性,一定能夠到達,就是佛陀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句話是佛陀講的,是佛陀所做的保證,就是那裡真的有極樂世界。然而,問題是我們如果不理解佛陀講的這句話,就沒有人為我們做出保證,保證我的「信」能到達極樂世界。
【問】:嗯,我理解了
【答】:因此,要仔細鑑別信願行的「信」。祖師講的沒有錯,信願行一定到,但問題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說我現在有信、有願、有行,但我卻沒有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這個「信願行」不符合極樂世界應該有的「信願行」的規定性。只要符合極樂世界的「信願行」,一定能到極樂世界,並且是現在就能到極樂世界,而不是等死了之後去。
關於「信」,您可以回去再想想,就是您的「信」是否能夠為您的行法實踐做出保證,我這樣的行法實踐是否一定能到達極樂世界。如果您覺得這個是可疑的,不一定能保證我去,那就要問清楚您的「信」是不是符合佛教裡本來定義的那個「信」,因為《華嚴經》十信位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關於十信位,我們在講義裡談到很多,很多同學已經明白了,就是文殊菩薩上來就講《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為什麼?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從名號開始,即注意某一法的時候,從這兒生起思惟。思惟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給名號,然後自我因素的參與生起思惟,這個思惟要符合佛教行法的規定性。比如淨土宗這個「信」就要符合極樂世界生起的規定性。只要契合,馬上就到極樂世界,而不需要等到下一輩子。
【問】:回到剛才的問題,修行要不要思惟?修行不用腦是錯的,修行用腦是對的。我們就講淨土宗,因為其他我也沒接觸過,唸佛號的時候,您認為它是一種思惟嗎?
【答】:唸佛號不是思惟。
【問】:唸佛號是不是行法呢?
【答】:唸佛號是共外道行法,我們不能否定它是行法,也就是說念誦「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它是共外道行法。
「念」阿彌陀佛的意思不是指我念一句阿彌陀佛,而是說「念阿彌陀佛」裡有動詞、有名詞,所以要講清楚什麼叫做「念」。如果不理解什麼叫「念」,只是每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於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就是共外道行法,不是佛教的核心行法。
【問】:這個名詞是啥意思?
【答】:就是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您每天念誦這個阿彌陀佛名號是共外道行法。我希望您要明白佛教的核心思想,不是給您一個方便,你念誦就可以,不是這個意思。
【問】:我知道《華嚴經》比較博大,因為我所學的有限,那麼淨土宗唸佛的這個修行方法是思惟還是不思惟?
【答】:它不是思惟,它是共外道行法。
【問】:您是說它不是佛法?
【答】:它是共外道的行法。如果從見性位來講,如果只靠念一句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辦法到達實報莊嚴土。
這句話是在哪說的?我來給您找出經典依據,在《大寶集經無量壽如來會》裡面講的。在其他經典那句話不是很明確,但在《大寶集經無量壽會》裡佛陀講的很清楚,就是如果修行者不能夠信己善根,就不能花開見佛,住宮殿中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見菩薩。意思就是若不能信己善根,不能從自性地生起這種唸佛的方法,不符合佛教的核心思想的話,就不能到達實報莊嚴土,這是在《無量壽經》上講的。
【問】:可是除了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凡聖同居土,還有一個邊地疑城是可以唸佛到的,是嗎?但在《華嚴經》這不叫佛法,是這意思嗎?
【答】:是這樣的,生命解脫之前的所有行法都是共外道法,也就是說我可以這樣做,別的宗教也可以這樣做。到見性位後才真正進入到佛法的修行。
【問】:可是佛法是包括這個的?因為佛法有層次,還有小乘佛法,應該包括這些法,不能說淨土宗就不是佛法。
【答】:不,您把這句話擴大了,我們並沒有說淨土宗不是佛法。
【問】:淨土宗的信願行和修行是什麼修行方法?
【答】: 您必須想清楚,淨土宗是宗教的淨土宗,還是指佛教裡的淨土宗。因為每一個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要進入梵行清淨,只要是梵行清淨就是淨土宗。行法實踐不離開梵行清淨,就是安住極樂世界。問題是共外道的極樂世界,是不是佛教講的極樂世界?要甄別清楚佛教的行法實踐,它有嚴格且準確的標準。我們是通過這些標準才能知道我的行法實踐是不是符合佛教本來的行法標準,這個標準保證我們能夠獲得那個成就位的。標準就是邊界,標準就是為我們所做的保證。如果我們不明瞭這個標準,就沒有保證。
【問】:謝謝您。今天開拓了我的視野,但我還得慢慢消化。
【答】:慢慢來,您可以多跟我們同學交流交流,您提到的很多地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碰到過,這個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