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解讀經典的資糧?

【問】:

您講到讀經讀到細節的時候,比如說善根、光明這些是資糧的問題。我現在讀經的感覺就像過山車一樣,在一些細節上還是讀不太懂。怎麼樣能夠增加資糧呢?

【答】:

資糧應該是分兩部分,一個是對《經》和《論》要多多接觸,第二個就是思惟。爭取把佛菩薩講的經和論轉成自己的行法體驗、行法實踐,這些都是資糧,總體來講是這樣。假如要讀經和論的時候,我們推薦的就是以佛經為核心,以那幾部菩薩論為重要的補充。以這個為基礎,然後依照思惟修來建立您的行法體驗。

【問】:《經》還是蠻多的,從哪一部開始入手呢?

【答】:

如果從整體的修行歷程來講,我們要對佛教整體思想發展的過程、經典集結的過程有個總體的瞭解就最好了。總體來說佛教的理論建立分五個階段;

第一個是根本佛教階段,就是世尊在世的四十幾年講經的那個階段。

第二個是原始佛教階段;就是世尊入滅到世尊入滅之後的一百年,有經典的集結,這是最原始的,世尊在世間講的這些,基本來說是最沒變化的、摻雜的東西最少的。

第三個是方等階段;方等時期就是世尊入滅之後一百年到西元前兩百年這個期間,我們也叫部派佛教階段。

第四個是大乘佛教階段,西元前兩百年到大約西元後的五百年前後。

第五個是西元五百年以後到差不多西元七、八百年,叫祕密佛教階段。

因此,當您要想瞭解最原始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核心的世尊演說,就要從最初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那些經典去汲取。

對我們漢地來講就是四部《阿含經》,四部阿含經裏面《雜阿含經》又是最核心的。《雜阿含經》基本就是在原始佛教與根本佛教階段,原樣的集結就是這樣。實際上後來所有佛教行法理論都是從《雜阿含經》發展過來的。到部派佛教階段,佛教就有一個發展,在我們看來就是方等時期,不管是性宗的思想,還是相宗的思想都開始完善。

如果從印度系統開始建立文化的角度來講,「相宗」的思想主要是在南印度那個地區建立的。「性宗」的思想主要在北印度、中印度以北那個地方建立的。

到西元前兩百年到西元後五百年前後的時候,就是我們漢地最常見的經典。所以當我們看到漢地的經典為什麼性宗的經典會多一些?因為它正處在思想最活躍的、最新的那個階段。 這時它到達了中國,對我們漢地的佛教影響最深遠。

到西元五百年以後的時候,就是祕密佛教階段,整個是這五個階段。從讀經的角度講,我們當然推薦您從最初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那些經典,從《雜阿含經》去讀,那些是最原始的、根本佛教的資糧。方等經以後的這些經典,實際上都是帶有理論性的言說在裏面。

所以從經典的模式,它的言說方法是不一樣的。世尊在世的時候,最早期的那些經典都是很短的,因為都是修行者提出問題,世尊直接解答,經很短,所以它完整的理論性就沒有那麼強。

到方等經以後,特別是西元前二世紀以後,逐漸進入到佛教行法理論的建立。像《華嚴經》就是西元二世紀以後才集結的,他把前面所有佛教理論的這些思想、修行理論、行法次第完全整合在一部經典裏面。所以您要讀經的時候,要看是以哪一部分的、哪一個階段的佛教思想為目標去補充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