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諸法空和空性智慧與勝義諦一切空有區別嗎?》
2024-01-20
【問】:證諸法空和空性智慧與勝義諦一切空有區別嗎?
【答】:在不同的行法階段,諸法空帶來的生命體驗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講三個成就階段的時候,講第一個見性位叫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這裏很容易造成一個錯覺,認爲到十住位證諸法空,到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就是證諸法不空。實際上,證諸法空在不同的行法階段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到達第八地位不動地的時候,我們理解爲證諸法不空是可以的。但是從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它也得勝義諦的一切空。證諸法空和空性智慧,在勝義諦一切空的區別要放在具體的行法階段,在行法位次當中去解說纔可以。
在佛教裏講到第一義空名爲智慧。什麼叫智慧?是從十住位的角度解釋智慧,還是從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乃至於從等妙覺位解釋這個勝義諦一切空,它們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這個在我們以後的講課當中,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我們在解釋名詞的時候,一定會告訴您這個名詞在不同的行法位次中,不同的行法階段,它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它的邊界是不同的。所以當您要拿兩個概念做對比的時候,先要劃分一個邊界,把行法位次說清楚。
再舉個例子,比如修行者說我證阿羅漢。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叫阿羅漢?進入華嚴行法,當給您解釋,什麼叫證阿羅漢的時候,一定會告訴您,這個證阿羅漢是從十住位的角度說,還是從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乃至於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去講證阿羅漢。所以那個阿羅漢帶來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宗教行法裏的這些名詞都是可以落實在生命體驗當中的。當我們說要落實在生命體驗中時,它一定要有一個邊界,有一個標準,這個邊界和標準就依賴於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它不是知識概念型的。如果是知識型的,那這兩個概念就是固定的。就像我們學牛頓力學,那個牛頓力學是怎樣的,就是怎樣的,你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這樣。但是行法實踐不是這樣,很難直接去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