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般若波羅蜜多七種清淨相》

2023-10-14

【問】:在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中,說到菩薩地清浄有七項內容,可否請張師兄講一下“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

【答】:《瑜伽師地論》談到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這是說修行者證得般若波羅蜜,應該有什麼樣的標準?講了七種。依照這七種,我們能知道自己是否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梵行清淨。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有七。何等為七?

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

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

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

四者,終不自讃毀他有所輕蔑。

五者,終不憍傲放逸。

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妒慳吝。

《瑜伽師地論》並沒有詳細給出般若智慧的屬性和表現特徵。我們在《覺悟華嚴經》裡,把般若智慧的屬性和表現特徵都講清楚了。般若智慧的屬性:是出於本體、自內顯發、周遍完備的;表現在行法實踐中的特徵:一、概念準確,我們理解某一法、某一行法實踐,概念要準確;二、次第清晰;三、系統完備。

在《華嚴經》十信位就可以體會到,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佛四聖地品》,就是告訴我們般若智慧一定要概念準確;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論義,生起菩薩《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告訴我們次第要清晰;文殊師利菩薩讓賢首菩薩演說《賢首品》,是告訴我們系統要完備。《瑜伽師地論》不是這樣表達的,也沒表達這麼清晰,只是談到了修行者證得般若智慧之後有七個清淨相,因此這些我們可以做參考。

般若波羅蜜行法是基於不共法報身世間、基於智慧模式的行法。我們談到華嚴行法理論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從十信位生起名相、生起對一切法的關注,就轉入到了報身世間的智慧行法。所以,般若波羅蜜行法是在不共法報身世間完成的。

修行者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梵行清淨,第一個「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就是我們每一個修行者證得梵行清淨,無論證到第七住位、第七地位等等,都是基於報身世間一切法的。如果我們碰到有緣的修行者,他不具備這樣的資糧,沒有辦法讓他生起同樣的行法實踐,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能到達無上正覺。

儘管世尊講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並不是所有眾生都能成佛,都能成就無上正覺。如果不能夠生起準確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行法模式,他就不能夠證得無上正覺。所以證得般若波羅蜜不能強求,強求就是攀緣。從菩薩行法的角度講,給資糧不具足的修行者,講超過他能力的行法、行法理論,是破戒行為。

再下來「與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修行者經常犯的毛病,就是你講的華嚴行法理論,這種行法實踐,能不能夠真正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總怕在這種方式裡不能得無上正覺。

如果真證得般若智慧,不會有這様的疑惑。因為問這個問題的背後,意味著凡夫種性的分別、取著,就是他沒有認識到無上正覺是在所有法中生起的,所以是行法模式的問題,而不是這一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