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是誰?》
2024-10-12
從佛教行法概念來講,佛教為什麼是覺悟的宗教,覺悟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我們的行法實踐,或者行住坐臥的時候,有一個因素是能夠觀察到自己的所思所行的。我們平時的行住坐臥,只是專注在事情的本身,而佛教覺悟的行法是指我能夠看到我自己的所思所行。這是第一步,比普通人要多一層,即我能知道我在這樣做。
第二步就是生出一個能夠反觀自己的那個因素,能夠規範自己的心所思、身所做,就好像有那麼一個人天天跟著我一樣,他能指揮我的行為、思惟。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我是普通人,就會這樣做;但如果邊上還有一個「他」,其實也是我自己,在觀察我的時候,他認為我應該那樣做,因而就可能改變我的行為,用邊兒上的這一個來自我管控,這叫做覺悟行法。
就是要有這麼一個因素能反觀自己的心所思、身所行,而一般普通人沒有這個。只要有這個能反觀、監督、審核自己心所思、身所行的因素出來,就能逐漸走入佛教不共外道行法。當然,有可能這個因素對我的審核和指導會出現偏差,使得事情解決的並不圓滿,所以要反覆調整,以便下一次能解決的更圓滿。
菩薩是誰?菩薩就是您自己邊上的那個「他」,就是另外一個您自己。那個時刻監督、審核自己的因素就是您自己的菩薩,您自己的佛菩薩在每天監督:這件事情是不是應該這樣做,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這就是佛教行法。
所以,要有一個監督自己的,即自我監督的因素,那就是我們自己的佛菩薩。當我們的色身入滅的時候,那個就會帶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外面敲門進來的那一個。
佛教自我監督的因素和機制的理念不是很多人都能理解。佛教講在我們自己與所面對的一切法之上,要再建立一層,這一層不在「我」之外,而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觀照和反思,要用高於我自己的那個標準去衡量我自己的行住坐臥,去命令我自己,管理我自己。
實際上,佛菩薩所指的就是這上面的一層。譬如經典裡的那些諸佛與菩薩眾俱、諸佛與菩薩對話,講的都是這一層應如何監管、如何審核我們自己的心所思法、身所做法。大乘經典都是這一層的言說,不是指歷史上悉達多太子在樹底下與多少人在一起討論了半天,然後寫成文字傳到現在,變成我們的經典,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諸佛菩薩是在那一層存在的,那一層在佛教就是實報莊嚴土,就是自性地的諸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