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準確了才能帶到行法實踐中》

2023-9-30

【問】:見性是指要體會到不言自明的屬性,包括體會「貪嗔癡慢」的清淨性是自性法爾如是地生起。如果以上定義是準確的,這裡有個細節,就是證諸法空,到達第七住位時的梵行清淨,不一定體會到喜悅了。因為「貪嗔、癡慢」不是喜悅的覺受。您講的不受幹擾,以及不在乎,是ignore自己的不喜悅的覺受的意思嗎?

證「諸法不空」到達八地時,是否屬於到達「穩定性」,是將「貪嗔癡慢」的覺受轉變為莊嚴喜悅的覺受的過程嗎?也就是說,是有效管理從本能生起的「貪嗔癡慢」,可以穩定地體會到莊嚴喜悅的過程嗎?無上正覺的覺受一定是莊嚴和喜悅嗎?

【答】:這裡講到不受幹擾,不在乎是什麼意思?不執著,無所住,就是不受幹擾的意思。

關於「莊嚴」和「喜悅」,有一些細節,我們要簡單說一下。「莊嚴」是指一切法存在的必然性。我們習慣上理解的「莊嚴」,就像紫禁城一樣,宮殿建得非常的精美,管那個叫「莊嚴」;在行法實踐當中,「莊嚴」代表的是以智慧力,以如實知一切法,能夠確定地、必然地到達行法實踐的目的地,這種必然性叫做「莊嚴」。比方說我們有計算準確的能力,當我們去計算一個問題的時候,我能夠確認我的計算是準確的,這種必然性叫做「莊嚴」。「喜悅」是指超越了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

這裡談到,將「貪嗔癡慢」轉變為莊嚴喜悅的覺受,在別教行法裡面有一個轉變的過程,因為在別教行法階段,「貪嗔癡慢」給我們帶來的是束縛和影響。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一切法生起,我們對它也是有覺受的,但那個覺受本身就是無上正覺的生起,假如你感受到的是一種困擾和束縛,就是在別教行法裡面,你要轉變它,讓它成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在入滅盡定行法時,要知道一切法生起,無所謂「貪嗔癡慢」和無上正覺,我們要的是能如實知、能如實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莊嚴」和「喜悅」的生起。

總體來講,在探討佛教,乃至宗教裡這些理念的時候,一定要抓到核心的概念去理解,理解準確了才能帶到行法實踐中來。對於某一個概念怎樣去理解它?總體來講,要從兩個方面去詮釋:一方面是從這個概念生起的力量,就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詮釋;第二個是從差別智的角度,就是這個概念,如何在我們的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當中呈現。以這種方式去看這些概念就容易準確,不會停留在妄想階段、總相階段、停留在沒有辦法帶入到的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