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賢菩薩演說獅子頻申三昧的真實義?
【問】:
剛才您講到,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由普賢菩薩演說獅子頻申三昧,之後是文殊菩薩再來演說。是不是普賢菩薩演說師子頻申三昧,實際上就是生起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然後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實際上就是我要能夠去覺知這個「生起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這個意思嗎?
【答】:
是;您這樣理解是沒錯,經文本身它從各個角度都能夠把這個意思闡述明白。像您剛才講的“世尊的力量生起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由普賢菩薩來演說,然後是文殊菩薩進而來闡述對一切法的覺知”,就是您剛才講的這個意思。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的存在,然後再到達覺知、觀察、思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力量生起。這一塊如果詳細來講的話,是有非常多的內容,佛教不是講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所以他的演說過程,修行者的覺知力不是靠遠離一切法來建立的,它是不離世間一切法、不離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來建立的。
【問】:
這個「不離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來建立」,實際上就是從根本智的這個力量來建立的。是這個意思吧?
【答】:
是;比方說,我們在以往的理念裏面有這麼一個說法:「當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也是華嚴經裏的一首偈頌。還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兩個一定要把它分開,也就是如來地的一切法,和報身世間的一切法,這兩種言說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首先是要確立如來地一切法所在處。因此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息滅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去見證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普遍存在,這個就是見性。「見」是體驗,「性」是生命裏本來的、普遍存在的一切法。
所以真的把這一塊理解清楚的時候,見性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隨取一法,它總是生起對我們的影響。所以要有一個訓練的過程,直接體會到這一切法就是如來地一切法,叫見性。「見性」一次是不困難的,但是要能夠安住在這種體驗當中,因此要訓練。這就分成兩部分,對如來地的一切法,行法實踐的核心是要息滅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這是第一步。這個用「經」的語言就是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或者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般若智慧、證得自性空一切法,這都是一樣的意思。自性空「空」在什麼地方?空在將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息滅,稱此息滅的過程,叫「證空」。
前面講到世尊遍觀法界、遍觀虛空界的時候,特別強調過虛空界的定義,假如能夠息滅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我們現在的身心覺知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虛空,不是太空的那個虛空,是我們體會到的自性空。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一定要能在這一切法當中去確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確立的過程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以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為核心的,必須要生起纔行。所以這是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要把個體知識、經驗、體驗息滅,證諸法空。第二個階段;是一定要生起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證諸法不空,並且在諸法不空裏面來建立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兩個階段要分開。第一個階段裏面的一切法不光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我們不知道的一切法也算,都是如來地的一切法。但是第二個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是以我們的身心覺受能夠體驗到這一切法為核心的。假如那一法我從來沒見到過,或在宇宙深處某個地方發生的什麼事情,這些就跟我們沒關係。
這兩個理念實際上與整個的宗教發展、思想史的發展都能對接的。假如熟悉一點西方哲學史就知道了,西方哲學總體來講分兩個階段:一個是「本體論」階段,是從亞裏士多德一直到十六世紀笛卡爾的階段。笛卡爾以後是「認識論」發展階段。在笛卡爾之前,是以本體論的哲學思想為核心的階段,是以息滅個體知識、經驗去見證一切法本體的過程。從亞裏士多德一直到十六世紀,一共持續了兩千年。在佛教裏面對應的就是證得般若、證自性空、證諸法空的階段。
這個思想在西元前後就已經建立了。從西方哲學角度說,笛卡爾以後是進入到認識論為核心的階段。而以認識論為核心的階段實際上是以個體的知識、經驗為核心,去主動認識世界的過程。在這之前則是你不用去認識它,那個本體生起的一切法,你沒有辦法到達的。而在笛卡爾以後,他所建立的「思故在」那句名言,對應的大乘行法,就是菩薩道種智的「思」,就是覺知思惟,也就是「有覺知思惟故在」。那個「在」是誰在?是生命的存在、是報身世間一切法的存在,並不是指外面有一個法我一思它在,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笛卡爾以後,在講到認識論的時候才會出現,唯心主義包括: 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等等。當然在哲學裏面,他的言說方式會跟佛教裏面講到的證得般若、見性地和菩薩道種行法,說法上可能有些差別,但總體思想的核心是一樣的。到底是以我們依於本體的去認識一切法的這種方式,把生命皈依到一切法本然存在那個本體上去;還是以修行者自己為核心,在一切法當中建立知識,理性,建立生命解脫、無上正覺。
這是兩個階段。後一個階段一定要有文殊師利菩薩生起纔行。像華嚴經裏面十信位文殊菩薩講《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他直接告訴我們必須要對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然後纔有可能生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如果這種作意思惟都息滅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所以它與禪宗的思想不衝突。但是要看清楚它是針對哪一個階段的行法來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