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問】: 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答】:

講到生命解脫,首先要知道我們所受的束縛是什麼,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怎樣顯現的,針對這一法的解脫應如何進行。把這幾件事情搭建起來,我們纔可以說通過這樣的行法,在束縛裏面能夠到達解脫,這是一個過程。從束縛 - 認識 - 行法 - 解脫。因此,有一個束縛,就有一解脫的方法。

佛教裏講了很多,無非是告訴我們,束縛是怎麼回事,經過怎樣的思惟、觀察、判斷、審核、實踐,最後到達怎樣的解脫。

把總體的目標先弄清楚,千萬不要覺得目標成就跟我現在的體驗沒關係,那樣就退到以前的行法裏去了。

解脫是在束縛的基礎上建立的,如果沒有束縛,就不需要解脫。具體應對束縛的時候,我們就要抓到它,對它有直觀的、簡單的、直接的體驗。當我們對某個束縛有最初的觀察時,按照佛經的語言,就會生起名相,生起思惟。譬如,這個束縛從哪兒來的?它叫什麼名字?它停在哪兒了?為什麼對我有束縛?這些就是我們十信位講的。

從住行向地開始,就要解析這個束縛,如何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到等妙覺位的時候,對這一類的束縛已經建立起一種策略,凡是都能解決,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是在別教行法住行向地階段。別教階段的修行者有個特徵,就是要對自己的行法生起審核。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我們還要審核、反思自己。我們這個目標真的能到達無上正覺嗎?因此,一方面要去解決問題,在很多種的束縛當中爭取看清楚它,爭取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另外一方面要審核自己,在此過程是不是哪有問題,是不是能夠建立一種模式,且這個模式能夠處理同類的問題。

我們要建立一個能應對所有同類問題的模式,並且最終是依靠模式建立一整套的應對所有束縛的方法,這是別教階段。所以,我們先要有一個總體概念,總體的目標。

遇到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同時在別教階段審核自己;這個解決過程是不是正確?真的能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嗎?如果確定,就實施一下,最後發現真的可以,這時就需要總結一下,這個過程是怎麼建立的,下次再碰到同樣的問題,是不是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若實施的時候發現好像不太相應,則需要調整。實際上,到達十回向和十地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建立起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

模式的意思其實就像我們講過的數學公式y=2x。公式建立起來之後能夠應對所有的數據,所以這是一個自我反饋的過程。某一個束縛的解決是單一事件,我們就是要通過單一事件歸納總結出一種模式;以此模式再回到各種束縛當中,去進行調整。到等覺位時,我們已經形成一種自我的模式,能應對所有同類的束縛和煩惱。到那時就不需要審核了,問題來了就能解決。

我們先掌握方法,然後在住行向地行法裏面,具體解決問題的時候再去看細節。哪個是妙觀察智,哪個是成所作智,哪個地方還是權教的方法?哪個地方還需要調整,那個時候纔是細節。

【問】:  

是否意味著我們遇到問題時,並不能一次完全解決它,需要反復去試驗?

【答】:

是的,要反復實踐的。因為我們並非只從理論上去講,從理論上講從初位到第七位,我們就證阿羅漢了,從理論上講是一步可以到的。但真正行法建立不會是一步到位,所以千萬不要把世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當做是一瞬間完成的事情,不是的!

基本上每一法都有這個過程。如果我們平時碰到的問題有十類,若能夠掌控百分之八十、九十,纔可以說基本能夠掌控。所以,它是一步一步進行的,不要指望一瞬間成就。先把這個過程弄清楚,細節的地方再去調整。

當我們講去除煩惱的時候,一般總是在追求一個目標,就是有一天我們的煩惱會等於零,之後全是智慧的呈現。然而,世尊整個的行法理論最終要達到的是:當被某一法束縛的時候,能馬上解決。

所以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顯用在束縛和幹擾生起的時候。假如一邊的力量沒有了,另一邊也就沒有了。《楞嚴經》裏講的「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煩惱若無,菩提亦無。所以 「樂住生死法界」 講得非常徹底,就是智慧和涅盤是在生死法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