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
【問】:
在第七住位應該是得無生忍,是極樂世界的不退轉,得十住的阿鞞跋致。對吧?
【答】:是。
【問】:是通過「否定」一切法的過程來獲得的。
【答】:是。
【問】:
那麼在極樂世界成就的時候,它也是要生起善妙思惟,因為是西方妙觀察智嘛。
【答】:是。
【問】:
這個西方妙觀察智,難道不是十行位的這種妙觀察智嗎?聽起來十住的觀察跟十行的觀察好像不一樣?這裡的概念,我不是很清晰。
【答】:
當我們講極樂世界行法理論的時候,極樂世界總體來講是要靠妙觀察智來成就的。但是妙觀察本身的內容和體驗,隨著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有差別的。比方說,我們在十住位之前是靠否定一切法來到達十住位的,十住位的目標是證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或者說我們是以見一切法的這種能力,能夠見到一切法總相的普遍存在。
但是如何去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呢?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去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的。怎麼體驗它?十住位之前的行法說,你不要去體驗那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你只要體驗那個一一法生起之後把它去掉,否定一一法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這個「否定」的過程就是去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的過程。
也就是說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如何體驗?是靠否定一一法對我們的影響來獲得的,這是得無生忍。剛才講到極樂世界妙觀察智是沒錯的。但這個時候您的妙觀察智是基於對一一法的束縛和影響加以息滅的這種方式來獲得的。
當到達十行位以後要證無生法忍的時候,您再看這一切法是靠「肯定」一切法的角度來講的,這一切法皆是道種,這一切法皆是實相。您的妙觀察的模式就不一樣了。
【問】:
對的;在行位的時候,妙觀察的模式也不一樣了,還是在極樂世界,但是它的方法已經升進了。
【答】:
是的;它的模式不一樣了。所以前面的時候,是我觀察世間一切法皆苦、一切法無有自性,觀察一切法皆是危脆,這也是靠思惟和觀察,但只是十住、十信之前的。而在十信、十住以後的這一切法存在,我們怎麼知道它是莊嚴法、是實相法呢?這時候同樣你要生起對一切法的善思惟、善觀察,要從名相、分別、判斷、選擇,最後落實到行法當中,這些也是要靠極樂世界成就的這種模式來到達的。
【問】:
到了迴向位的時候,還是極樂世界,他的模式又不一樣了,就是更加升進了。是不是這樣?
【答】:
是的;十住位的時候,我們是確立這一切法是在的,並且我們不去關注某一法,因為您關注某一法的時候就變成一念生起,這一法就對我們造成影響,不管是哪一種影響,十住位是要去除這種影響的。
到十行位的時候,要對這一法有所善思惟。善思惟是一個整體的理念,它裏面有體性、流轉、選擇、判斷等等。問題來了,選擇和判斷依靠的是什麼?修行者到十行位的時候,那個目標是針對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當某一法生起的時候,這一法我們要去關注它,其實就是這一法對我們的影響。
這時我們要到達的目標,對這種影響我們如何能夠在梵行清淨的情況下,還能夠明瞭這一法,這是在十行位。當我們把所有這一些都羅列出來之後,到十回向位就是要針對具體因緣加以確立,是否真的能夠讓我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體驗。
按我們現在話來講,從十行的角度,在理論上、原則上已經推演結束了,我基本把這一法看清楚了。十回向位是要看推演過程是否真的能夠落實,要結合實際情況纔行,所以叫調和諸香。
就好像我們計算數列的時候,從具體的計算到達y=2x。現在y=2x,我們要返回去繼續計算的時候,這中間有一個過程,首先是我們知道要算某一個數據,也知道y=2x,我們總是在腦海裏面要推演一下,是否真的能夠算出來?有這樣一個階段。真正在具體行為上去算的時候,確切來講已經到十地位了。將y=2x落實到具體計算的這個階段,纔是十回向位。
【問】:
十回向是智慧模式成就以後運用到世間,所以世尊跟天眾會有對話、有互動。這個迴向位已經是運用了,那麼地位又是什麼呢?因為十地位所有善知識都是夜神,是代表一種力量,也就是說在地位的時候這種運用它已經形成一種力量了。
【答】:
是的;但是您談到的十回向位已經開始運用了,確切講還沒有。因為從住位到地位之間有很多的細節。在十回向位的時候,天王帶領的天子、大眾、天女等等他們是觀察世尊的,世尊也知道這些大眾的存在,並且生起慈悲願力入於一切妙寶所莊嚴殿。
但這只是停留在相互觀察的地步。還沒有到十地位的三十七位行法,落實到具體「身」的體驗地步,也就是說十回向位裏講的,是在思惟層面的覺悟已經能夠加以運用了,能夠見到世間一切法,並且能將思惟的過程與世間一切法結合在一起,這叫調和諸香。這是在十回向位。
具體的轉變成「身」所行法的時候,身的覺知要到十地位。我們簡單來看兩個結構,就是三賢位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主要是以心思惟法、心智慧法來建立的。十地位是將這種智慧轉到身的體驗、「身」所作法。這樣講就更簡單一些。
【問】:
就是說在迴向位的時候,我們的思惟模式已經建立了,然後開始訓練這個模式使它成熟。到了地位的時候,這個模式就已經形成一個產品,可以投入使用了。
【答】:
對;您這樣體會沒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像這種例子有很多,比方,要去參加跑步比賽,或者踢球比賽、下棋比賽都可以。在比賽之前,在腦海裏面總要對這種比賽的過程有一個推演,特別是踢球、下棋的這些人,他在沒有具體下棋之前,在腦海裏面是要去推演的;我碰到這個情況我要走哪一步,碰到那個情況我要走哪一步。這些都是在腦海裏面來實現的。
但是真正比賽的時候,預先推演的過程很可能被打亂。但是這種推演對實際比賽是有幫助的。具體的比賽行為是到「登地位」。而前面推演的過程,身體可能沒動,完全是坐在那裏的,那一塊就是「三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