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法模式不同,成就即不同》
2023-11-04
【問】:我們通過一法一法的實踐,最終建立起一種行法模式。比如Y = 2X,我的理解是每個人的這個Y = 2X的模式,不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但依於根本智的規定性的標準是一致的,是否我的模式跟你的模式一定是相同的,這樣理解對嗎?
【答】:這個問題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對於每一個修行者來講,要判別它們彼此之間是不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原來談到過,在解釋某一概念,或者要明瞭某一位行法的時候,要把它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去說,一個是從差別智的角度去說,把它分開才容易理解。
從根本智的角度說,也就是從行法理念、原則上、原理上,每一個修行者所獲得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一樣,都要符合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規定性,也就是要符合梵行清淨、無上正覺成就的規定性,所以這個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對於不同的修行者,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顯現方式並不一樣。什麼叫顯現方式?就是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定義,這個定義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本質上的、原則上的,第二個是從呈現的角度去講的。爲什麼我們說在華藏世界海里有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是因爲每一個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成就者,他們對於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的模式不一樣。
我們看《觀佛三昧海經》,世尊講過去七佛,他們爲什麼圓光、通身光、身長都不一樣?因爲在每一尊佛的世界裏面,它所依照的那一類行法模式,到達的無上正覺都各不相同。
我們在講法數時也談到過,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是要以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體系方式呈現出來。但是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體系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按照十二法的方式生起,也可以按照三十二法、四十二法、十六法等等的方式生起,都可以到達無上正覺。
比方根本智對於『極樂世界』的規定性。如果按照《佛說阿彌陀經》的行法方式來成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規定性就是『三十七道品』。怎樣生起『三十七道品』?就是世尊講給舍利弗尊者的這種行法模式,貫徹到『三十七道品』的所有行法,並且要從若一日到若七日,有行法過程,有行法體驗。即在這過程和體驗裏面來呈現出極樂世界的所有法。這是按照『三十七道品』成就極樂世界,符合根本智對於極樂世界的規定性。
但是,根本智對於『極樂世界』的規定性不是唯一的,極樂世界可以有很多種成就的方式。如果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的,而不是在根本智的行法,因爲在根本智行法裏面可以生起很多種方式。
比如按照《無量壽經》的方式,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也是極樂世界的規定性,它雖然跟《佛說阿彌陀經》裏講到的『三十七道品』不一樣,但是成就極樂世界給我們帶來的生命體驗是一樣的。
再比如《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以普賢菩薩的種性,以十大願王的行法到達極樂世界的,是到達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因此對於極樂世界,不同的經典,它所詮釋的根本智的規定性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討論某一個概念、某一行法、某一成就的時候,都要把這個概念、這個行法放到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裏面去討論。爲什麼?因爲不同的行法次第,它的標準不一樣。比方入阿陴跋致性,和入阿陴跋致地就不一樣,十信位與十住位不同,而且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裏的阿陴跋致地的規定性也不一樣。若把這塊兒理解到了,這個問題就解答了。
因此不要講兩個修行者成就的一模一樣。這個一模一樣,要判斷是在根本智的範疇裏面去討論,還是在差別智的範疇裏去討論。如果在根本智的範疇裏去討論,符合梵行清淨,符合行法精進就叫一樣。如果在差別智的範疇裏去討論,就要確定是按照三十七道品來成就的,還是按照四十八願成就的,兩種雖都叫極樂世界,但生起的體驗方法,所帶來體驗的細節不一樣。
這裏談到說『我這樣理解對嗎?』總體來說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