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行者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兩土,與別教兩土有什麼差別?

【問】:

《總釋二十八講》P286 講到「共法別教到達登地位即是華嚴行法的十住位。而華嚴別教行法是在一真法界,雖然在第八地入普賢菩薩法界之前,還不是真實的一真法界,但是從十住位開始即是生起一真法界的行法模式,這和共法別教不同。不共別教行法的核心就是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成就自性地般若智慧。因為是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智慧生起,不是共法世間聞法模式的行法所能到達,所以是不共法別教。修行者靠聞法模式的行法,往往只是到達華嚴行法初住位,最髙可以到達第七住位,第七住位往後就做不到。」

在答疑中也講到往生極樂世界前兩土的條件,一定要去除異身、異時、異地成就的理念纔可以。也就是說,無論哪一種模式的修行者,都要建立這種理念才能往生前兩土。

兩種模式的行者證得初住到七住位的時候,都能見一切法,都應該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那麼這兩種行者在證得住位時、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兩土的時,到底有哪些不同?

是不是說華嚴行法的行者的這種理念是通過內在覺知生起的,而聞法模式的行者只是通過聽聞善知識說法建立的,而非內在生起?

【答】: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問不同種性的修行者,特別是華嚴行法十信位與十住位的修行者,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有什麼差別,我們來解釋一下。

說到「國土」,比如十方諸佛國土,阿彌陀如來的國土,「土」就是指國土,有時也稱作國度。在宗教中,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用經的語言來說,就是「土地」,就是「國土」。換句話講,我們每一個人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土。

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大家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不是指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娑婆世界,而是指我們自己的種性,是我們身心覺知一切法呈現給我們的覺受是娑婆世界的。非常多的修行者認為,我們現在見到的宇宙、時空、山河大地是在娑婆世界,嚴格講是不準確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外在的一切法是不是在娑婆世界,是依照不同眾生的種性來定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

經典中講到的「諸天」,它是代表一切眾生對於一切法的不同覺知思惟模式。但是,在我們以前的理念中,常常會認為在外在的一切世界中,在時空裡,有一個地方是我們現在不能到達的,於是把那個地方叫做「諸天」,或者把不同維度的空間叫做「諸天」。嚴格來講,這是不準確的,或者說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佛在經典上直接告訴我們,「諸天」代表眾生思惟的不同方式,只是經典的語言。

因此,經典中的「國土」、「諸天」、「世界」這些名相,代表往生到諸佛國土、諸佛世界、諸天,是靠行者內在生起的生命模式來到達的,不是靠身體在這個世間通過時間、空間到達的。還有經典中常講到「城池」,代表某一類法的集合。因此,如果說東方某一個世界、某一個國土、某一個城池、某一個菩薩在那裡說法,它代表的就是那一種模式下,那一種法集合的呈現模式。

另外,經典中也常看到諸山,像須彌山、楞伽山、輪圍山,鐵圍山,這些都是針對一切法的不同言說,不同種性的眾生的一切法所形成的就是「諸山」。所以「諸天」、「諸山」、「城池」、「國土」,這些名相的法義都是不一樣的。

對於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我們先從往生的核心意義來定義,然後再討論華嚴種性的修行者與別教種性修行者往生到這兩土的差別。

這裡先要強調一個概念,就是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的一種呈現,不是指世間的某一個處所,我的身體到那個地方,就叫做往生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概念。

因此,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每個修行者都有自己的行法模式和因緣,這些在淨土宗關於極樂世界的經典中也能看到,譬如《佛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目前能看到的五種原譯本,儘管都是講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但如果仔細解讀經文,會發現五種原譯本在言說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時,在很多細節上都是有差別的。

總體來講,《佛說阿彌陀經》是以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舍利弗尊者的對話,及與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這樣的模式來生起的,行法就是三十七道品,這是《佛說阿彌陀經》所建立的極樂世界的成就模式。

《無量壽經》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法藏比丘,在二十一具胝佛土這樣的言說模式下,建立的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和《佛說阿彌陀經》的成就模式是不一樣的。

再看《華嚴經》最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成就的極樂世界模式,和《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模式又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的國土不是在我們世間的某一個場所,它是依照不同修行者的行法模式、種性來建立的。

那麼,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到底有怎樣的差別?我們先縱向看極樂世界四土的差別。簡單來講,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都是要靠菩薩道種智行法來建立的,都是在一切「有法」中來建立的,並且是修行者自所證得的。修行者能夠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呈現出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那種行法模式、成就模式,就是到達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指自己要證得的、有身心覺受的,當下能夠現前的。

常寂光土,簡單來講,就是當修行者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到達滅盡定行法階段時,證得無餘涅槃時,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形式就是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

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一定是修行者自己證得的。所謂「自己證得」,我們前面介紹了,就是行者一定要把經典的成就模式轉成自己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如果沒有轉過來,或者只轉過來一部分,行法還是以聞法模式為主,這個階段就是問題裡提到的前兩土,即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

我們現在來看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差別。

凡聖同居土是靠聞法信行來建立的。我們前面介紹過,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修行者一定得阿鞞跋致,但是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往生者只是入阿鞞跋致性,還沒有證得阿鞞跋致地。

阿鞞跋致性有兩個方面:一是一心清淨,二是善根增長。所以,往生阿彌陀如來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都具有這兩個屬性。

但是凡聖同居土的眾生要靠聞法信行、靠戒律來降伏煩惱習氣,到達一心清淨和善根增長。所以,他們不能離開善知識說法、不能離開佛陀經典的說教。當他們和善知識說法相應時、靠聞法信行時、靠戒律降伏煩惱時,是能夠獲得一心清淨的;一旦離開善知識、佛陀的說法、離開戒律,煩惱習氣就會生起。所以他們有「凡」、「聖」在生命中呈現的問題。

凡聖同居土的眾生,不能自己證得,因為智慧力不夠,不能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自覺、自願、有內在的力量來建立極樂世界的諸法呈現,所以是靠聞法信行來建立的。這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靠聲聞乘的禪定來到達一心清淨,來降伏煩惱習氣。這是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差別。

極樂世界前兩土的往生者和華嚴行法十信位,乃至於初住位到七住位之間的往生者的差別,主要在於修行者種性的不同。

簡單來講,如果從聞法信行的角度說,行者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與攝受,這個「諸佛菩薩」是靠聞法信行的方式、靠外在覺知的形式、聽聞的形式來建立的,還是靠內在生起的覺知力來建立的?假如從煩惱習氣的角度說,煩惱是由外因、環境造成的,還是由於自己沒有智慧,對諸法不明瞭造成的?這裡有一個「知見」的問題。

聞法模式下,或者華嚴行法以外的這些修行者,往往都有這樣的理念:認為煩惱是外因造成的,是別人給的,是這個世界給的。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是因為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所以自己是在極樂世界。此生希求自己在共法世間的修行能夠到達另外一種生命的成就處,即自己下輩子不再回到這個世間,要去另外一個世間,那個世間纔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所以,對於成就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華嚴行法之前的修行者都是期望著離開這個世界,換一個身,換一個世間,去成就一心清淨,善根增長。

但是,華嚴行法不是這樣的。儘管華嚴行法中,往生前兩土的修行者也是靠聞法信行、戒律、聲聞禪定來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但是他能夠知道這一切煩惱是內在生起的,離開現在這個世間,外面沒有另外一個法界存在;自己當下生命所在處就是十方諸佛的成就處,也是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所在之處。所以,這兩類修行者在「知見」上是有差別的。

從當前的修法狀態來看,實際上,有非常多的修行者,包括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上一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兩土的。所以,這一輩子才會聞法好樂、聞法信行,還能跟隨佛陀一起修行。他們有這樣的力量,都是在以前的修法當中建立起來的。這是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

假如我們作為修行者,上輩子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那麼在這輩子,我們還會是一個修行者,而且遇到佛法也是不困難的。但是要遇到實質性的,像《華嚴經》這樣的行法模式是不容易的。就是說,我們以前如果生生世世都是在別教行法中來修行的,那麼每一次的成就,往往指引我們還是到達上一生所到的那個地方。

這是關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在華嚴行法與聲聞別教行法之間的差別,希望給大家解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