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末那識轉到平等性智
【問】:
您講到「天帝釋」就是我們的第七末那識。還說到要去掉我們凡夫種性的遍計執習氣。然後又說還要生起,實際上還是「我」做主宰的部分,這兒我有點轉不過來,好像還在凡夫種性裡面。
【答】:
以前講過轉八識成四智,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轉到大圓鏡智,末那識轉到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見一切法而於一切法不執取,它所針對的就是將末那識的作用模式,修改到平等性智的模式。
生命本體呈現的時候,八識是與生俱來的。人天眾生有一個屬性是和動物不一樣的, 我們要成就的是把人天眾生裏的,把區別於動物種性的那一塊發揮到圓滿無上正覺。所以在凡夫種性裡面,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生命裡本俱的,而四智,即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要經過訓練的。所以,修行的過程主要集中在菩薩道種智成就這一塊,這是真正成就無上正覺的行法部分。而菩薩道種智行法之前的這部分行法,很多是前行法。
「前行法」是指先把凡夫種性的一些執取習氣、染著習氣去掉,去掉之後到達十信位,或者說到達第七住位,生命得到解脫。也就是對一切法的執取習氣去掉了,就能獲得生命的解脫。因為第七意識的執取作用沒有了,所以生死法的種子就沒有了;生死的種子沒有了,那麼生死也就解脫了。這時就是到達華嚴行法的第七信位,或第七住位,但最高只能到達第七住位。無論第七信位、第七住位,只是見一切法而無所取著,不取著所以沒有生死,即遠離了生死。
到達無上正覺時,要成就如來地的十種力。佛陀在《阿含經》裡講到,阿羅漢解脫與如來解脫是有差別的,如來解脫要成就十種力纔可以,阿羅漢解脫只要出離生死得生命解脫就可以。
如何成就如來地的十種力?必須要有菩薩道種智行法。用凡夫地的語言,就是要把原來對一切法的執取,即「我」的作用模式,從對貪嗔癡的執取,改成生起無上正覺的智慧法模式。
作用模式的改變,是誰去改的?實際上,十住位以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核心因素還是第七意識,或稱天帝釋。如果菩薩道種智行法沒有核心因素,那麼將來是誰成就無上正覺呢?當然是每一個修行者自己,即我們自己的修行,是「我」獲得無上正覺。就像佛陀講的「我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成就無上正覺」,佛陀也要講「我」的。而且佛在經典中反復講,阿羅漢也是講「我」的,是順世間故來講「我」,因為「我」的作用模式中執取的成分已經沒有了,但是菩薩道種智還是有的。
所以生起菩薩道種,成就道種智,一直到等妙覺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世尊同樣會講「我」得無上正覺,但此時和《金剛經》中須菩提長者提問時的義趣是不同的。須菩提長者說的:如果我說我得須陀桓,我肯定還沒得須陀桓。這是兩種模式。
在十信位之前,你講「我得須陀桓」,你一定沒得須陀桓,因為你還在執取模式裡。不光是在凡夫種性,實際上在二乘聲聞種性裡,講「一切法無我」,其實還是有「我」的,否則為什麼要講「一切法無我」?
所以,在大乘理論中,強調要破兩種顛倒:一是凡夫的顛倒,二是二乘聲聞的顛倒。凡夫顛倒就是在常樂我淨中,以無常作「常」,以無我做「我」;凡夫顛倒容易去除。但是二乘顛倒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二乘顛倒認為確實有一個叫「無我」的存在。
去除這兩種顛倒之後,行者才能從華嚴經的十信位到達等覺位。只要把這兩個顛倒去掉了,就能理解佛陀在經典上說的,阿羅漢不是不可以講「我」的,但是阿羅漢講的那個「我」是順世間故,即世間人講「我」,阿羅漢也可以隨順說「我」,但是內心有沒有執取,只有他自己知道,因為這是不共法的。
因此,般若經中須菩提長者說「我說我得須陀桓,世尊一定不會授記我得須陀桓」,我們一定要回到般若經的那個成就地,到那部經典的言說中去理解這一句話纔可以,這句話決定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適用的。
佛陀在很多經典裡面都講「我得無上正覺」,難道佛陀也沒得嗎?不是的,因為佛陀的種性不一樣。在經典中甚至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就是舍利弗尊者論義時,天帝釋給舍利弗尊者說,這個應該是這樣的。佛陀跟舍利弗尊者講:你不要聽天帝釋的,他講的是不對的。舍利弗尊者說,那應該是怎樣的?世尊就把天帝釋講的話又重復一遍,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