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和思惟的關係

【問】: 種性和思惟的關係?

【答】:

種性不是種子。佛教的種子學,在唯識理論中有詳細的介紹,這裏我們不對此做詳細說明,但在介紹有關種性的問題時會提及。

種性按照現在的話講,就是思惟模式。每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都是按照自己思惟模式來建立和表達對世界的認知,所以種性是不共法的。凡夫種性依照受想行識生起我執我見,菩薩種性依照見聞覺知和善思惟生起圓滿智慧。

自性地無量無邊的種子遇緣而生起世間相,眾生因種性不同,所現的世間相也不同。《華嚴經》的《世界成就品》和《華藏世界品》提到的世界種、世界海、香水河、香水海以及無量無邊的莊嚴世界,都是依照如來種性來言說種子及其顯相成就的,華藏世界就是依照如來種性所生起的世界。

說種性是思惟模式,這樣容易理解。思惟是可以察覺的,種子如果不遇緣顯相,就察覺不到。意識心所能覺知到的是種子顯相成就的世間相,種子生起,依照八識成就雜染世間,依照四智成就清凈世間。要明瞭自己的種性,只要看看自己怎樣思惟、看看擁有怎樣的世界就能知道了。

佛經上說的人天乘、聲聞緣覺乘、別教菩薩、圓教菩薩等等,都是在說種性。不同種性的眾生,思惟模式不一樣,所處法界也不一樣。修行是把自己從凡夫種性轉變到如來種性。

再來看一下種子在不同種性下的表現。種子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一種是靠後天燻習得來的。

本有的種子,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有為法的修行和思惟不能到達的,屬於根本智種子。因為是有為法不能到達的,所以要從道理上言說清楚就很困難;但如果從它的表相和作用上來體會,就不困難。惠能大師講「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本自清凈就是本有種子的表相和作用。

這種本自清凈,在不同的種性,表現是不一樣的。比如,很多修行人到深山裡修行,以斷除萬緣來獲得清凈。這種清凈需要藉助外緣的清凈來展示,這是一種清凈。還有一種修行人,不是靠消除外緣來達到清凈,而是以思惟善法、入微細智達到清凈。這種修行人能在喧鬧的世間法中,保持一心清凈,這比上一種清凈要高明。這又是一種清凈。

見性後的修行人,他的清凈模式是不動,是般若智慧成就,他的覺知和境界相應,心地清凈不假委曲,是不動清凈。不動就是無所住地,經典上稱作黃金為地或者金剛為地。黃金為地是《華嚴經》七地位之前的成就,金剛為地要第八地以後,乃至到等覺位以後的成就。這是第三種清凈。

另一類種子是靠後天長時間的修行、燻習所獲得的,有善惡之分,和有漏無漏之分。這類是差別智種子,這裏就不詳細說了。

行者依教奉行,最終所要達到的,就是要使這兩類種子能夠生起莊嚴法界,即通過修行,從雜染種性轉入到清凈種性,再從清凈種性最終成就如來地金剛種性。從世間相來說,就是轉娑婆世界為極樂世界,再從極樂世界轉到華藏世界。

從雜染種性轉到如來地金剛種性,修行過程是不能缺少的。如來地圓滿成就是所有種性下的一切智慧成就,如果沒有行為化的修行過程,就不具備這個成就。

所以,如來地成就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圓滿一心清凈,這是本有的;一個是圓滿智慧增長,這是後天成就的。只具備自性本有的清凈種子,而沒有修行達到圓滿的智慧顯現,不能稱作「成佛」。

我們常常聽到「心佛與眾生,三者無差別」,這是從自性地本有的種子來講的。如果從後天燻習的角度來說,凡夫就是凡夫,如來地成就就是如來地成就。如來地成就包括後天燻習的一切法智慧圓滿,這一塊在凡夫地是沒有的。

燻習的過程也是種性成就的過程。不同種性之間的修法差別,在《華嚴經》有詳細說明。

這就是種性與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