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問】:

上節課您提到「自知不受後有」這個問題。我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下一次就沒有輪回了。這個上次您已經幫我們糾正過來了。我看他的整句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既然「自知不受後有」是指諸法生起的時候,已經不再對我們造成束縛和困擾。那麼前面說的「我生已盡」,這個「我生」是什麼意思?

【答】:

簡單來說,我、我所、我見這些對我的影響沒有了,叫「我生已盡」。

【問】:那個「我」是指我身我見,對吧?

【答】:

對的;當我們講到關於金剛經裏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無四相、無四見的時候,要確定是要把我相人相、我見人見生起的那個力量去掉,還是說要把我相我見生起之後對我的影響去掉。我們特別多的修行人認為,要把我這個「力量」息滅纔是到達金剛經的成就處,這是不對的。

我那個「力量」是生命本有的,金剛經裏說我那個「力量」沒辦法息滅,但是它生起之後對我的「影響」是可以息滅的。

所以無我相那個「無」是動詞,不要把它說成形容詞。動詞就是要把我相生起之後對我的影響「去掉」,叫做無我相,就容易理解了。

【問】:「我生已盡」是什麼意思?

【答】:「我生已盡」是我、我身、我見生起之後,對我的影響已沒有了。

【問】: 那就跟後面的「自知不受後有」是一個意思了?

【答】:

他最後還有一句「自知不受後有」。前面那句「我生已盡」是沒有「知」。假如我們詳細來講,經文的語言裏面有一些是描述性的,有一些是成就性的。前面講的那個「我生已盡」就是描述性的,後面是成就性的。從語言上看,它裏面有非常詳細的內容,我們以後再去探討。

但要注意,「我生已盡」和「自知不受後有」強調的是不一樣的,前面是描述性的,它沒有了。但後面如果不是「自知不受後有」就不是阿羅漢,缺一個都不行。所以他最後那一個「自知不受後有」裏面的內容是很多的

第一個有「自知」,是代表有我這個力量,我能夠領受不受後有的那一個影響。

第二個不受後有,裏面的「後有」不是斷滅的,後面的諸法是能生起的,但我是不受的,不是斷滅後有的。因為有些修行者認為證得阿羅漢之後,色身是息滅的,這就跟佛陀講法裏面核心的因素相抵觸了。

不是色身在不在的問題,它可以在,也可以不在,它在和不在對阿羅漢都沒影響;就是三界裏的這些束縛和影響他完全息滅了,這個息滅之後叫做出三界。不是講色身飛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我們在這兒叫三界,另外有一個地方叫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意思!

【問】:

因為它是四句,中間還有【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又指什麼呢?頭一句、最後一句是指束縛沒有了。那當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好像又是重復的。

【答】:

前面這幾句是描述性的,比方說「梵行已立」,您要能體驗到它纔可以。我們提到過關於語言的問題,比方說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至少有兩個意思在裏面,一個是他已經完全體驗到的,他可以不說,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我身已盡這些一定是要體驗到的。所以,後面有個總結,「自知不受後有」來確立這是佛陀的教法裏面所要求的、所必需的。

如果前面那些都有,而沒有智慧力,就不算阿羅漢。如果您問我們現在的修行者是否能做到【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可能認為我都是可以做到的。但他是如實知之嗎?如果不能做到如實知之,這個修行者確切講,不是佛陀講的阿羅漢。我們修行者最容易誤解的就是說我獲得一心清淨了,但是仔細一詢問,就會發現他是無想定,或者是在斷滅見中。

所以世尊最後一定要加一句「如實知之」,或者叫「自知不受後有」。因此,要問清楚是怎麼自知的,如果他能夠把這些都講出來,且符合佛陀經典所講的意義,就可以證明他真的是到阿羅漢了。

如果一問三不知,多半都是在無想定,是他誤以為那個「無想定」就是阿羅漢,這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