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法執是破除自我因素以外的一切法的法執嗎?

【問】:

關於破法執和破我執,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初位到七位是破除一念無明、我執對自己的影響;到第八位的時候是破除我執習氣的法執;第九位的時候是破除自我因素以外的一切法的法執,就是把它推廣到一切法當中;第十位的時候是當位一個圓滿安住的狀態。

【答】:

前面七個是這樣。後面的第八、第九、第十位,一定要明確它們就是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

破我執是第七位,破法執是第九位。第八、九、十這三位是身語意入滅盡定。破法執是在法這一位上面。第八位是無功用行的精進位,它和第四位是對應的,第四位是有功用行的精進波羅蜜,第八位是無功用行的精進波羅蜜。第九位和第五位是對應的。

【問】:

您曾說“無生法忍的法執是以自我為核心的法執”。我以為是有我的習氣的法執,是我的理解錯了?

【答】:

這個沒有錯,它是這樣:當我們說到破我執、破法執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它詳細分開,它分成兩個: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

如果只考慮初位到第七位,不考慮第八、九、十位,那麼第七住位證諸法空,第七地位證諸法不空。我們把住行向地壓縮在一起,就知道第七位既能夠證諸法空也證諸法不空,這些都是以一念無明為核心的修法。

一念無明就是以自我為核心,我們一關注就是一念無明,就是不共法生起,都是初位到第七位。談到法執,到無生法忍時可以說破我自己對於諸法的法執。破根本無明裏面的法執習氣,就是分別法執的根本無明力量,基本上到第九位。

討論到刻意修行,因為行法本身不能直接到無功用行行法,所以我們考慮修行的時候,一定是在四智行法的範疇裏面。不包括等妙覺,因為都是無功用行行法。從初位到第十地位,住行向地一共四十個。我們把這四十位裏面從初位到第七位的內容想清楚哪一個位次在做什麼,然後從八位到第十位,每個位次在做什麼,把這些想清楚了,怎樣說都沒關係。不要去找定義一樣的,像字典一樣的東西。

因為《華嚴經》是比較晚期出現的經典,它已經逐漸進入到祕密佛教階段。在這之前,佛教行法理論有各種各樣的劃分標準,有的是按照十波羅蜜的形式劃分,有的是按四智行法劃分,有的是按四個階段劃分。所以講到無生忍、無生法忍,我們要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在《華嚴經》之前,很多時候講第七位時四十位行法並不分開,這時候講到第七位就不會明確區分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但是在《華嚴經》裏面,我們必須要分清楚什麼是無生忍?什麼是無生法忍?怎樣叫證得?證得之後的體驗是怎樣?行法的關鍵處是什麼?它的特徵怎樣?我們必須要在這個層面很清楚,不在乎給它定義是什麼。

我們說在第七住位證無生忍,但第七住位並沒有究竟到達無生忍。為什麼呢?因為後面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的力量就是一念無明。既然一念無明要生起,對無生忍就是一種影響。我們講到第七地位得無生忍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只要把它核心的東西抓到就可以。它不是一個簡單概念,我們在描述行法過程的時候要能經得住推敲,自己要能明白我們是把第七地位當作證得無生忍還是把第七住位當作證得無生忍,乃至於說我們把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定義到無生忍可不可以?都可以!關鍵是第七住位的無生忍,第七地位的無生忍,法雲地的無生忍,等覺妙覺位的無生忍,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我們要能把它說清楚。

《華嚴經》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十信是一個階段,住行向地是一個階段,等覺是一個階段,妙覺是一個階段。當我們談到這四個階段的時候,強調的是針對根本智的行法,因為都是在普光明殿演說的。十信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等妙覺位在普光明殿演說,住行向地不離普光明殿,它是別教行法,從普光明殿整體的理論來講有這四個階段。中間的住行向地是華嚴不共別教的行法,它也分四個階段,它的任務就是要將根本智裏面的一念一念、一法一法的生起,從一念無明轉成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若從根本智的角度,則是從整體性、原則性和能力來講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針對總體能力中一法一法來解決。

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分兩層:第一層就是從十信到等妙覺,是從普光明殿的角度去講,是從根本智的行法角度去講;而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針對根本智裏面的差別智來講的。這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的核心。

把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看清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不是一下就到的,它是針對一念無明、一法一法去修的。從根本無明或者說根本智生起的任何一法都要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處理之後,讓每一法都能夠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然後總體形成一種能力,這個能力才能到達等覺位和妙覺位。

把這兩層結構想清楚,有利於幫助我們理解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詳細說住行向地是四十位。一念無明力量生起,如何轉成道種智行法,轉成差別智行法。再從一念無明到一念無明盡,如何形成一種總體的力量?這個總體的力量如何最終再回到根本智行法當中。所以這裏面有詳細的行法細節、行法過程。

我們把大的框架先搭建起來,也就是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如果擴大就是在普光明殿之前有菩提場會,普光明殿之後還有入法界會。整個《華嚴經》的結構是按照身、語、意或者說佛、法、僧的順序來生起,生命中的所有法全在這。修行者首先要對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清楚明瞭,這樣自己的行法在哪個位次就清楚了。

先把普光明殿的整體結構梳理清楚,然後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從初住位到十地位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要完成什麼任務?有什麼樣的特點?行法到達那裏的標準和身心覺受怎樣?我們把它都明確、準確的落實,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我們的修行在哪一個位置,都是清清楚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