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經》與《瑜伽師地論》的關係
【問】:請問《華嚴經》與相宗的《瑜伽師地論》的關係。
【答】:
我們若體會了華嚴與密宗的關係,華嚴與法相《瑜伽師地論》的關係便容易體會了。《華嚴經》是法相宗的根本經典,是六經、十一論中的第一部。
所以不要從根本上看他們的關係,而要從行法指歸上去看。從經本看,《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一經一論所要到達的目標是一樣的,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華嚴經》是以經的形式講行法理論,透過經的內容、經的結構,我們基本是能體會到龍樹菩薩的思惟方式、行法模式、成就模式。《瑜伽師地論》體現的是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成就模式。所以必須要透過《瑜伽師地論》的文字安排、文字言說形式,來找到背後的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成就模式及行法模式。
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的模式與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使用的模式是一樣的,我們先看清楚其核心。《華嚴經》是一座宮殿,《瑜伽師地論》是另外一座宮殿。從文字上看,《華嚴經》與《瑜伽師地論》完全不一樣,但他們構建宮殿的模式、步驟和方法都是一樣的。假如我們瞭解了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的行法模式和思惟方式,再看《瑜伽師地論》就很清楚了,因為可以直接進入到經論背後的成就模式。
如果從行法指歸來看的話,首先,《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都是在有法當中建立的。《華嚴經》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講一切法是自性本有的,如是生起。《瑜伽師地論》是從智慧應用的角度來說一切法確實是存在的,如何通過這一切法到達無上正覺;所以都是在有法中建立。
第二,這一經一論都是基於般若智慧的演說方式。般若智慧的標準:第一個概念要清楚,《華嚴經》中講到概念的時候,定義是很清楚的;《瑜伽師地論》也是一樣。尤其是《瑜伽師地論》,每一個階段裏面所用的名相,都要再定義一下。兩者是一致的。
般若智慧的第二個標準是行法次第要清晰。我們已經清楚《華嚴經》的結構和行法次第,普光明殿四個階段的行法理論完整建立。《瑜伽師地論》從最初的我們發現一切法所在處,一直到等妙覺如來地之間,建立了十七個次第來言說。演說的很清楚,十七個次第。這也是般若智慧的具體體現。
般若智慧的第三個標準是系統完備。系統完備是說在一部經、一部論裏面,要從最初的出發點,不管是發心地,還是我們看到一切法最初的所在處,一直到等妙覺如來地之間所有的過程,都要說清楚。《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就是按照這種方式來言說的。
如果把般若再加進來一起討論的話,就會發現為什麼十信位、十住位之前,主要是以否定一切法來做行法模式,是因為它們都指向《華嚴經》的十住位。而《華嚴經》與法相宗講的是十住位以後如何建立一切法,所以是兩個階段。從前面的否定一切法到達梵行清淨,然後《華嚴經》與相宗完成的就是從梵行清淨如何生起一切法。
【問】:是否說《瑜伽師地論》的闡述更為詳細呢?
【答】:
其實《華嚴經》更詳細。雖然《瑜伽師地論》中講到聲聞乘,別教菩薩,有餘涅盤、無餘涅盤,但《華嚴經》的普光明殿分為四個行法階段,中間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每一位次的行法有十個。二者的言說方式不一樣,因此不能簡單化、表面化去看待。《瑜伽師地論》中的十七個次第基本是串行闡述的,而《華嚴經》中的住行向地是並行的。所以這兩個很難做對比。
【問】:
古往今來很多修行者學習《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為什麼他們都不能到達等妙覺位?
【答】:
這裏面有一個學習模式的問題。我們學《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是從這一經一論的文字內容入手,還是從模式入手,結果是不一樣的。假如從內容入手,那麼學這一經一論未必能到達十住位;假如是從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集結這一經一論的模式入手,才能真正到達這一經一論實際所要到達的地方,住行向地以後的成就才能建立。
從內容入手是聲聞模式,只是去模仿。最多照樣再建一個《華嚴經》,再建一個《瑜伽師地論》。但是沒有辦法再另外集結一個《華嚴經》,另外集結一個《瑜伽師地論》。
從模式入手,學完《華嚴經》、學完《瑜伽師地論》,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成就基礎上再集結一個《華嚴經》,再集結一個《瑜伽師地論》。但是未必和龍樹菩薩的《華嚴經》、和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一樣。這就需要到達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的成就模式上去纔行,否則做不到。
我們學習《華嚴經》,掌握解讀經典的方法,建立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模式建立起來之後,學習《瑜伽師地論》是很快的,因為我們直接使用無著菩薩、彌勒菩薩的成就模式來看《瑜伽師地論》,就像我們自己集結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