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落實微細觀察、善妙思惟?
【問】:微細觀察、善妙思惟應如何落實?
【答】:
我們前面介紹過般若的三個屬性以及怎樣認識和把握行法當中建立的般若成就。般若本身有三個屬性;一是般若智慧一定是依於本體生起的,是依於身心覺知一切法,依於內在覺知模式建立的。二是般若智慧一定是自內顯發的,不是從外來的。也就是說,不管外在的哪一尊佛加持,都不會讓修行者內在生起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定是依於本體,由內在生起的。三是般若智慧一定是周遍完備的。
當然,般若的三個屬性,我們也可以換其他方式來解讀,比如般若是清淨的,是緣一切法,能夠見一切法,能生起智慧運用的等等,這些說法都是可以的。
通過般若的三個屬性,我們可以確切知道它和凡夫地妄想的差別。凡夫種性的妄想是抓總相的,是依於世間法來建立的,所以只有總相。
我們講到華嚴行法十信位的時候,特別強調十信位是依於一切法總相發心的。從實際處來講,十信位是基於凡夫種性的聞法模式建立的,實際還是妄想相。只有進入到十住、十行位以後,才能逐漸把妄想相轉成智慧相。
從我們自己來講,如何見自性地,怎樣證得般若?因為般若是出於「本體」的,一切法的本體是遠離言說相,遠離名字相的。那麼我們怎樣去認識它呢?就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認識它。
第一個是要從般若的「功能」上去認識它,去見它。因為般若本身,若
不生起作用,我們是見不到它的,因為它是本體的。所以我們只能從它生起
的功能上、運用上來認識它。這個生起的功能運用,就是正知見、正思惟的生起。只有在生起過程中,我們纔能夠體會到是不是般若智慧生起。
第二個就是要從一切法的「因緣」中去見到它。所以般若智慧決定不是定義性的,說有那麼一法叫做般若,因它是隨緣生起的,是周遍完備的。所以,般若是在一切法生起的因緣裡面,在我們的周圍,在行住坐臥因緣法裡面,依照不同的因緣,所建立的正知見和正思惟。因此它一定不是概念化的,要在一切法因緣中,來確立是不是般若智慧。
第三個方面,從經典的角度來講,我們怎麼認識到是演說般若的。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法數的問題、密法言說的問題、經典解讀的問題。把這些因素合在一起,能夠把經典還原到行法上來。所以那些密法言說、法數等因素,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般若這個本體是沒辦法言說的,只能用一種隱喻的方式,用一種密法言說的方式,來告訴我們這不是世間的,需要靠某一種因緣的生起,在它背後有一樣東西,那個東西是我們要見的。所以當我們真的深入經藏的時候,使經典能夠確切還原回來,這個過程也就是見證般若的過程。
這個過程當然要有密法解讀的原則、法數的問題、時間、距離、名相、菩薩等等;把所有因素都合在一起,掌握得越清晰,理解的越透徹,那麼離佛菩薩的成就地就越近。要知道一切經典不是歷史書,這是關於微細觀察、善妙思惟,是從理論上講的。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之前介紹的《佛說阿彌陀經》,特別給大家強調了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段經文。
要解讀這一段經文,一定要知道,是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的,說法處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從修行者角度,內在的覺知性生起,要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種形式,落實到舍利弗尊者的行法上,或者說落實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十六位比丘所代表的行法上。把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佛說阿彌陀經》要告訴我們的成就極樂世界的方法。
所以這裡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指從我們當前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叫「從是」。 「西方」代表行法模式。 「從是西方」是代表種性,代表模式的。 「十萬億佛土」代表在一切法中,要能夠生起微細覺知思惟。所以,這裡面有「種性」叫做「從是西方」,有「行法」是「十萬億佛土」。從當前的一切法中,生起相應的行法之後,所要到達的那個成就處,叫做「有世界名曰極樂」。
我們把《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世尊講的那句話與舍利弗尊者合在一起所代表的意義,整個過程就是問題裡提到的,微細觀察,善妙思惟的落實。所以它不是概念性的,說我要生起一個觀察,要生起一個思惟,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行法。我們前面說過,如果只是說這一過程是一個行法,這就是一個「總相」。若從經文的角度,這個總相裡面,實際上有無量的「別相」;只有把別相一個一個打開的時候,才能從總相轉成道種智差別相。
我們看無量壽經中,《法藏因地品》裡講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模式,與《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的極樂世界的成就模式,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行法模式。所以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裡面,提到極樂世界成就的時候,這些因素就是什麼呢?要有「世間自在王如來」,要演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要有「世饒王」,要有「法藏比丘」,要有中間的「與彼二十一俱祇佛土明瞭通達,如一佛剎」,把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講到的法藏菩薩成就極樂世界的行法模式,和《佛說阿彌陀經》是不一樣的。
對於《佛說阿彌陀經》,我們一定要按照《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模式來解讀成就極樂世界的方法,對於《無量壽經》中講到法藏比丘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法藏比丘的方法來解讀。
假如我們把《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的【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與華嚴經的菩提場會,普賢菩薩演說的《世界成就品》 、《華藏世界品》做對比,就能體會到它們有著相同的義趣。
「世間自在王如來」和「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對於修行者來講,就是生命當中一切法生起。從本體的角度來講,每個生命都是自在的,都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生起的一切法,就是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所以,講的就是生命本身的一切法,都是依於自性生起的。
法藏比丘,就是大國主世饒王。「世饒王」在華嚴經裡面,實際講的就是十住位裡的「天帝釋」這個因素。因此《無量壽經》裡面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生起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把所有法加在一起,就是華嚴經《十住位》裡面的須彌山到須彌山頂。這只是世間一切法,並不是極樂世界。一定要有修行者的兩樣因素參與才會成為極樂世界。
這兩樣因素,第一個就是種性因素,第二個是行法因素。把這兩個合在一起,纔能夠使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成為極樂世界。所以種性因素與行法因素,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這一品裡面就能看到,就是「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世饒王就是十住位的天帝釋。
佛經裡講到國主、國王、王子的時候,都是講出離生命中的一切法,能夠主導這一切法的那個人,在經典裡描述的就是國王、國主。他出家之後名為法藏,「藏」是代表一切法,「比丘」代表是清淨相。所以法藏比丘,看到生命當中的一切法之後,所生起來的行法,這個「行法」本身就是成就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的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是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切法,是從自性地生起的。然後法藏比丘,也就是世饒王,他怎麼成就極樂世界呢?經文記述的,對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宣說的一切國土,就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悉皆睹見。
「悉皆睹見」在華嚴行法裡,就是到達須彌山頂帝釋殿,然後「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與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我們對這些經文都是很熟悉的,但是這些經文如何轉成行法,很多時候是我們缺乏的。這裡講到法藏比丘於一切法悉皆睹見,講的就是「了相作意」的問題。
《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到菩薩行法的時候,要有七種根本作意。根本作意表述的就是我們的正知見、正思惟應如何建立。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共講了四十種作意,而這七種是根本作意。
七種作意在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的時候,均已運用在其中。所以纔有「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意指這些都包括了,了相作意、勝解作意。然後說「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講的是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即加行究竟作意,精進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這一段經文,如果轉成我們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就知道了,生命當中的一切法生起之後,我們自己作為法藏比丘,行法因素要能悉皆睹見,要能做到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等等。具體什麼叫了相作意,什麼叫勝解作意,怎樣叫遠離的,遠離有怎樣的模式,怎樣是相應的,怎樣不是相應的,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內容非常多。
從內容來講,在《世界成就品》裡面講的更詳細。每一法的生起都是依照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來言說的。依照華嚴行法,從《世界成就品》生起《華藏世界品》,每一個念頭的生起,都可以到達華藏世界的無量無邊的國土。行法就是將《世界成就品》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運用到每一個念頭裏面。
《瑜伽師地論》講到,至少我們要做到七個作意。這七個若能在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理解透了,就能讓我們成就和法藏比丘同樣的極樂世界。而那個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具體的顯相就是四十八願。
像這樣的例子在經典中非常多。如《觀佛三昧海經》裡,講到過去七佛無量世間如何到達,一般來說,如果按照聲聞別教模式,往往認為過去佛都已經入滅了,而他們的諸佛國土、世間,我們是不能到達的;或者說他們是在宇宙深處的某個地方,跟我們緣分少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我們轉到華嚴行法就知道了。
《觀佛三昧海經》裡講到的那些諸佛的通身光、圓光等數字,都是描述那一尊佛的成就行法的。所以當知道了法數的解讀,並轉成行法的時候,十方諸佛的世間都是可以到達的。但是這裡要有一個模式的轉換,當我們到達十方諸佛世界的時候,不是聲聞別教理解的那種形式,離開這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離開這個國土,到另外的國土,不是的。
在經典上常看到,「菩薩於一念頃,往詣十方世界無有障礙」。 《佛說阿彌陀經》上也說到,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修行者,每天早晨都能夠過十萬億佛土,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然後再回到本國飯食經行。所講的都是一法的生起,要到達某一尊佛的國土,都是按照這樣的行法模式來建立的。不是在世間相上,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
華嚴行法講到的內在覺知模式要有一個逐漸建立的過程,確實是需要一段時間來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