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一法,有不同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也會不一樣嗎?》

2024-2-3

【問】:對同一法,可以有極樂和無勝的行法實踐。那麼生命體驗也會不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可以舉例嗎?

【答】:我們面對同一法的時候,生命體驗到底是在極樂世界,還是在華藏世界,或無勝世界等等,在大乘佛教經典裏,會發現諸佛菩薩世間是非常多的。《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裏您就能看到,十方世界裏說了兩三百個世界,那些都是基於不同的生命體驗。不同的生命體驗在經典裏就是不同的法數言說,代表的就是不同的生命體驗。

比如我們面對世間的一切法,如果只有我和麪對一切法的時候,沒有對一一法生起主動的觀察、覺知、思惟,這時就是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但是當我們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不同的模式就生起不同的體驗。以十二法爲標準,還是以三十二法爲標準帶來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比如面前有一顆蘋果,面對這個蘋果,我對它沒有任何說法,我只看到有個蘋果,這是第七住位,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但是我現在要對這個蘋果生起如實知和體驗的時候,模式不一樣,體驗就不一樣。比如把蘋果當做食品時,那看待這個蘋果的體驗是這樣的。然後,把蘋果當做一個植物的果實,要如實知這個植物的果實,這時給我的體驗又不一樣。若把蘋果當做一幅圖畫中的一個物體,或水果中的一個,那這個蘋果給我的感受又不一樣。所以這種不同的感受叫作諸佛世界。

咱們前面曾講過《觀佛三昧海經》過去七佛。他們使用的法數都不一樣,通身光、圓光、身長光、身長都不一樣,原因就是沒有兩尊佛使用的法數是完全一樣的,決定不會!因爲不同的法數代表不同行法體驗的模式。

【問】: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其實是一個基礎,在那個基礎上會有很多越來越細的生命體驗,是這樣嗎?

【答】:對的,所以《無量壽經》講到【阿彌陀如來,其身光明最尊第一,諸佛無輿能比】。還有【阿彌陀如來,光明熾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其他諸佛的光明或照三四由旬或照百千由旬】。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基於衆生本有的,基於對一切法能夠生起覺知觀察體驗而建立的。我們到見性位的時候,就是見阿彌陀如來所生起的極樂世界的一切法,從這兒開始纔有諸佛世界。就好像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年級學十以內加減法,看上去簡單,但是十以內加減法是所有學科裏面必須要會的。

您可以這麼認爲,十以內加減法就是阿彌陀如來的光明,它沒有界限,所有學科都要用到。而到大學的時候,就會發現數學是個世界,物理是個世界,它們個個都成就一個世界,彼此之間可能有交集,但不是完全覆蓋的,所以數學家不等於物理學家,物理學家不等於化學家,各說一個,就是這個意思,他們都離不開最基本的那個十以內加減法。所以阿彌陀如來跟十方諸佛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

【問】:但是去證得諸佛世界,除了我們學習諸佛世界的屬性,瞭解用什麼樣的思惟模式和種性的改變去到達。還有一個重要的是隨緣吧?不是說我學了佛,我就一定要往那個生命體驗上面去貼。是這樣的嗎?

【答】:「隨緣」這兩個字在我們平時說的時候,很多時是比較被動、比較消極的,就是面對問題,往往「隨緣」就是放棄。佛教裏的「隨緣」要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在這一法呈現的時候,要符合這個規定性,就必須要這樣做。主動也可以是隨緣的。我們現在說到的隨緣,很多時候就是被動的消極的隨緣,不是佛教的隨緣。

比如要到東方藥師如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核心要抓住,就是在最初階段要靠解讀經典,靠諸佛菩薩在經典裏演說的那些模式去生起行法實踐。但是當我們到達十住位十行位以後的時候,對於過去諸佛如來經典裏講的,把它的原理原則抓到,不要抓細節。

當面對某一法的時候,原理原則必須要符合梵行清淨,智慧增長,符合生命解脫無上正覺。並且這些都是有標準的,經典裏都有。但是面對這一法如何解決,要專注在解決上面,而不是專注在經典裏的哪一句話能幫我解決,那一句話只是提供原則性的東西。解決問題時,第一、第二次可能磕磕絆絆,解決得也不好,還有後遺症。但沒關係,隨着您解決問題的過程,慢慢能體會到:這個是梵行清淨,這個叫智慧增長。您會構建起一個符合自己的思想體系,或行法理論,都沒關係,反正有這麼一個東西,這是您能夠應對所面對一切法,它將成爲您成就無上正覺時,從龍宮裏拿出來,帶到世間的經典雛形。

所以按照這個規律,千萬不要生靠。因爲生靠經典所說的時候,又退到了聲聞乘,就是依賴於其他人所說的,只是去遵守那一個標準。到達大乘菩薩行法階段,主動性是很重要的。爲了避免凡夫種性那種自我,所以還要將梵行清淨、行法精進、無上正覺的屬性把握準,就是在精進過程中不能出現傲慢,不能出現凡夫種性的執着、偏差等。這在以後還會反覆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