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滅盡定行法? 【問】:     我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到了入滅盡定行法,一定都是主動生起的,對吧?不是作意生起的 。如何從被動變主動?您剛剛講到「思故在」這個地方,我突然間就想到,就是當我不離根本智,然後又在這法中去體驗、去覺知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已經是主動的,然後等它圓滿的時候,我就可以到達入滅盡定的行法。是這樣的吧?

【答】:

對的;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確切體會到了,就是作意生起行法,即身、語業的行法是依靠差別智來建立的,最後到達意業入滅盡定。

什麼叫入滅盡定行法?我們舉個例子,咱們提到過等覺位與菩薩道種智行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四智行法裏面我們生起一念作意,然後實踐菩薩道種智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裏面,修行者有一個習氣,就是行法實踐過程中,對自己的行法實踐或者智慧建立有一個審核的過程。

在菩薩道種智行法,比方說,當我想知道這句經文怎樣解釋?怎樣落實到行法?有一個作意生起,有這麼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一個習氣,這個習氣在三賢位是必需的,就是審核自己這樣的思惟,是否符合佛陀的講法,符合菩薩的行法模式……,這審核的習氣,在菩薩道種智階段是必須的。

到十地位的時候,這個審核和行法的落實,有一個調整、磨合,提高的過程。所以在等覺位之前,在我們的行法思惟之外,有一個要審核的習氣。而等覺位之後,這個習氣要逐漸去掉。

【問】: 它是怎麼被去掉的呢?

【答】:

比方說,別教菩薩行法,在十住位到十地位之間它有一種審核,這個審核是有揀別的,就是我知道哪一法是正確的,同時也知道哪一法是不正確的,就是知道哪個符合佛菩薩的講法,哪個不符合,有這樣一個過程。在華嚴經的十行位、十回向位裏面的經文模式都是這樣的,當菩薩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當作如是思惟」,這是最常見的。十行位與十回向位是講當菩薩佈施時,當作如是思惟。所謂「當作如是思惟」就是告訴我們,在這個情況下是這樣思惟的,也告訴我們怎樣是對的。

但是到十地位的時候,諸法因緣的呈現是不一樣的。所以那個呈現,到底怎樣到達智慧與行法能夠匹配、能夠相應,所以有一個審核機制。而等覺位以後,這種訓練已經結束了。這時生起的那個行法一定是和佛菩薩的經論相應的。嚴格講在等覺位其實還有一個審核機制,就是“我知道它是相應的”,這就是習氣。當把這個也去掉的時候,就到如來地了。

舉個例子,從體驗上講,比方說我自己是做數據處理的,上班的時候也全神貫注的工作,在工作當中能夠解決問題、能夠生起喜悅、能夠一心清淨。但是問題就來了,如果天底下的所有工作全都關閉了,我還會去做數據嗎?就不會了。我可能把所有時間放在讀菩薩論、讀經典,來提高自己。這兩個模式雖不一樣,但在辦公室的工作同樣是梵行清淨的、是有喜悅的。

這裏面最初我是出於責任的,所以我要努力工作,這時就沒有到達全部的滅盡定。「滅盡定」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是投資性的、也不是責任性的、也不是有目標性的,我是出於對如來地的一切智慧,有那種內在生起的好樂心去做的。就好像我們舉的那個學下棋的例子是一樣的,從外表是看不到那個棋手,在四個階段當中,他是屬於哪一個階段的,但是他自己是知道的。

就是說,同樣是下棋。有的人是為了有一個工作去下棋,或為了獲得某一種名次去下棋,或者為一個世間法的目標而去下棋,還有一種是我不為仼何目標,我就喜歡下棋。那麼怎樣來檢驗他不是那種目標型的、投資型的、責任型的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這個世界就剩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還要不要下棋?如果說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我一個人,我還是要下棋,這就是沒有目標性的、也沒有投資性的和責任性的。這時生起的行法實踐纔是真的入滅盡定行法,他是主動的力量,沒有功利心的。

其他的,不管是因為什麼目標、怎樣的心思,儘管行為上也在做。比方說運動員下棋,但是如果說沒有比賽了,我可能就不下棋了,這就是出於責任的,就不是入滅盡定行法。所以有這種差別。

【問】: 明白,就是有一種內在的好樂心。

【答】:

對,這個內在的好樂心,沒有任何目的,我就是要學習它。像佛菩薩的經論,如整部華嚴經,它裏面的那些內容特別豐富。龍樹菩薩集結的時候,那個結構、言說、使用的名相、法數、前後的勾索、整部經典背後的那種精密的設計、精密的思惟全在裏面,這個是非常迷人的!

修行者說我就願意把它弄清楚,沒有任何責任的,沒有任何其他的這種投資性的心思在裏面。這種就是內在生起的好樂心。甚至也不會檢驗自己,“我是內在生起的好樂心”,把這個也去掉了。

我們看到很多小孩子喜歡玩某一種遊戲,真是好樂心,他躲被窩裏都要玩那個遊戲,沒人催他,他也不是出於責任,但他就是喜歡玩。我們行法實踐要到那個地步的時候,就成佛有餘了。

【問】:

明白了。但是我在開始做的過程中,我可能還會去審核,我會想我現在這個力量,是不是真正主動生起的?

【答】:

在華嚴行法理論裏面,它的次第講的很清楚。首先要體會到十信位、十住位的行法義趣。比方說要在一切法當中來建立去除異身、異時、異處的這種成就模式。要仔細體會,是不是真的去除了?真的體會到了,在當下的一切法中,要能夠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進一步往前再去推問,就是這一切法生起,到底是不是我當下體會的生命解脫,那個覺知思惟是不是這樣的?確立下來之後就不再退轉,第七住位就到了。之後就沒有生死問題了,不用再想我將來死了之後,是不是到畜生界、到這個界、那個界的,不需要再想,走入華嚴行法的這些修行者決定不會到其他界的,決定不會!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