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解析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2023-9-9
【問】:怎樣從華嚴行法的角度來正確看待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的問題?
【問】:菩薩畏因的「因」代表這一法生起的力量,衆生畏果的「果」代表這個力量的具體呈現。「因」代表力量,是形成生命體驗的第一因素。「因」意味着我們生命如何參與到生命中的一法生起。生命中的一法生起,意味着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遇緣生起,這是唯識裏面的語言,意思都是一樣的。菩薩畏因的意思是指這一法生起之後,應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到這一法的流轉中,讓這一法的力量朝向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
假如菩薩的智慧力不夠,或者這一法生起的力量菩薩沒有如實知,很可能參與的時候是錯誤的、有偏差的,這時這個力量呈現出來的「果」可能就不是梵行清淨、不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而是一種束縛和影響。所以這時菩薩就要對自己參與到這一法中的行法模式做出調整。
生命中的一切法遇緣自然會生起,修行者不是息滅自我的力量,而是息滅自我因素生起之後帶來的束縛和影響。所以不要指望在生命當中遇到這個緣而力量不生起,不會!因爲[遇緣生起]是根本智的力量,差別智的力量無法息滅,它不依於自我的、獨立的作意思惟能夠止住。只有在它生起之後,參與其中去管理它,讓它指向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只有這一個方法。如果智慧力不夠,那麼這一法所呈現的體驗可能就是生死法界、就是娑婆世間。這是講菩薩畏因。
衆生畏果是說衆生不知道如何參與其中,只關心後面的結果。當結果現前時,才知道這一法不是他要的。而菩薩是知道的,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所以成就無上正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反覆的訓練、反覆的調整。
【問】:關於超度法事的問題。八月三十日是農曆的八月十五(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這天很多寺院都會做法事、做超度。作爲華嚴行者,我們隨喜追憶故逝親友的因緣,但重點是超度自己心中與故逝親友有關的煩惱,對嗎?
【答】:這是關於做法事的問題,我們就忽略吧,當然這個對現在的很多修行者還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