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瞭解自己的種性?如何找到自己的修行方法?
【問】:
以我現在的程度,我應怎樣來理解?是否應該有一個方式方便我理解。譬如,學化學的,會有一些方法,或學物理的,會有一些公式等等,能幫助理解。因為如果不能理解,更不要說實踐了。
【答】:
我給您舉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小孩子剛上一年級或者上五年級,他們對於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的這些學問可能都不理解。他也會問到研究生、大學是什麼樣的狀態,但是無論你怎樣講,他也沒有體會。因此我們只能告訴他,你繼續學習,等你到大學的時候,不用講你也就知道了。所以是這麼一種關係。
對於什麼叫「證得」?或者說「見性」、「初住位以上」,其核心就是一定要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能夠體會到,這是「證得」。聽來的,即使完全明白了,也只能說在文字上聽明白了。沒有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建立起來,就不叫「證得」。所以,我們對一個小學生無論怎樣講大學的課程、研究生的課程,他也不會有那樣的體驗。
【問】:
是的,不會有那樣的體驗。但是,我作為一個老師,我可以訓練他,我有很完整的訓練計劃。比如說我先訓練他的加減乘除,再訓練他解一元方程式、二元方程式,再訓練他函數等等。一直訓練到他能夠建模,在這個基礎上他就可以去理解大學的課程,他也能獲得這種技能,到大學以後在導師的點撥下,靠他自己就可以了。
【答】:
對,就是這種情況,不管是你訓練他,還是學校訓練他,總要有一個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是在他的生命裡面建立這種覺受的過程,是不能缺失的。所以我們證入也是一樣,我們從理論上知道了,然後就在實踐中慢慢訓練,等訓練到那裡的時候,就叫「證得」。
如果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像剛才講的,在某一個宗派裡面、某一種行法裡面,已經訓練了五年、六年,發現自己的「小學知識」還沒到位,那一定是訓練錯了,就要調整自己的訓練方法,調整自己的知見模式。只有這樣,纔能夠一步一步的到達那裡,我們從理論上來講就知道了,訓練是依菩薩道種智行法來建立的。
這裏需要把性宗與相宗的成就模式分開。因為從性宗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所以每個人是平等的。但是從諸法實踐的角度來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無上正覺的;必須要符合成就無上正覺的修法模式,才能到達無上正覺。
佛教中常常會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從能力的角度來講的。從訓練修法的角度來講的,如果修法模式不正確,是不能成就無上正覺的。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如果你在某一宗、某一派裡面有兩年、三年,還是覺得這是一種包袱,沒有打開自己的生命模式,那就要仔細權衡,是不是需要在修法上做調整了。
【問】:
是這個道理。就像人類社會,行行出狀元,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要讀博士。但是,小學生自己沒有能力判斷到底是從哪一條路走,需要整個教育系統,需要每個老師去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種性。所以我就想問,我怎麼知道我的種性是什麼?我的思惟模式是什麼?我怎麼知道哪一個修法模式最適合我?
是不是要有個基礎,就是大家都先開始學經典,就相當於先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背乘法口訣,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
對;它有一個行法次第,所以你先學習《總釋二十八講》那裡面核心的內容,然後具體到行法細節的時候,我們再進一步討論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