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智慧和世智辯聰的差別
【問】:
般若智慧和世智辯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生起的根源是否一樣?在不同的種性思惟模式下,所呈現的智慧相和境界相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答】: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就是內在覺知,與般若內在顯發的智慧,是否就是一回事?如果簡單來講,般若智慧與世智辯聰的差別在於般若智慧是出於本體的,是清淨法,是周遍完備的;世智辯聰往往不是清淨法,因為它有「我執」和「我見」在裡面。
從根本上來講,二者生起的根源一樣,都是從生命本有的力量中顯發的,只是世智辯聰中增加了「身見」與「邊見」的內容。 「身見」是指個體經驗,「邊見」是指個體的見解。
般若智慧與世智辯聰的外在表現形式可能很接近,但對行者本身,是能夠自我檢驗的,能確定是否夾雜了「身見」與「邊見」。
般若是不共法的,需要同等以上的成就者來檢驗、來驗證,即修行者是否到達般若成就地,是不是到達第七住位,乃至於更高的成就處,需要與他同等的,甚至以上的修行者才能鑒定;或者回到佛陀的經典當中,回到菩薩論中自我鑒定。
剛才講到,從外在形式上來說,二者都是從生命本有的力量生起;在表現形式上,般若智慧有三個屬性,世智辯聰往往不是清淨法。
假如從論議的角度來講,般若的演說是從體性上入手的,世智辯聰是依於邏輯思惟,從邏輯推導入手的。因此若從辯論的角度來看,世智辯聰可能會取勝,但是般若智慧不是爭勝的問題。也就是說,世智辯聰是為了回答問題而建立的;而般若智慧是為了消除問題的出生機制,是從實相的角度來講的,不是從邏輯上來回答問題的。
我們舉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對於一件世間可能不存在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共法世間的世智辯聰,在概念上去定義它的存在,比方說我們可以論證出「月亮上可以住人」,「兔子比烏龜要跑得慢」等等。就是通過嚴密的論證與推導可以證明的,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現實中有很多有趣的問題,大家可以挖掘一下,這些都是在世智辯聰中證明是有的,但實際上卻是沒有的。
般若智慧講的是實際的存在與不存在,而世智辯聰是在世間法中,從邏輯思惟和邏輯推導的角度來建立。我們再以孔子與宰我關於守孝的那段對話為例,對話中,宰我針對孔子「父母過世後,要守孝三年」的說法,反問孔子:為什麼要守孝三年?我一年就可以了,甚至幾個月就可以。孔子告訴宰我:父母養你時,三歲之前,你是不離父母懷抱的。現在父母過世,對父母守三年孝,這是對等的。假如你守一年,甚至幾個月,於汝安乎?宰我回答:安!
孔子的『於汝安乎』就是指向不共法世間的,指向內在的思惟和覺受的;宰我的『安』就是世智辯聰。從辯論的角度講,宰我贏了。因為當問到個人經驗的時候,有些人為了辯論的勝出,可以違背自己的內在覺受。但是他內在是不是真的安,只有宰我自己知道。所以,孔子回答:汝安之則為之。
在內在覺受這個問題上是沒有確切答案的,因為這是依於每個人內在不共法的覺受來建立的,不是靠世智辯聰來建立的。所以,孔子也只能說『汝安之則為之』。
這是關於般若與世智辯聰的差別。我們再重復一下,從世智辯聰的角度講,我們可以定義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概念上的論證是存在的;但是從般若的角度來講,則是以事實為依據,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