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判斷行法實踐是共外道的》
2024-01-13
【問】:我感覺第一個階段跟凡夫外道世間法很相似,從凡夫地初發心到見性,好像其他外道各種行法也能達到,也可以達到一心清淨,讓所有這些法不對我們產生束縛或影響。這與華嚴行法有什麼區別呢?
【答】:判斷行法實踐是否是共外道的,有一個核心的理念,在佛教即便是在見性位之前,我們也要樹立一個什麼理念呢?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核心力量,來自於自我因素的參與。不能離開自我因素的參與,不能離開自我的生命體驗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是我們佛教的核心理念。而外道行法是有一個期望,這個期望不依於我,而是一個超越界的期望。即超越界有一個規定性,只要符合這個規定性,我信仰的那個力量,會把生命解脫給我,這是理念上的問題。
其實在佛教裏也有很多是共外道的。不是所有佛教裏面的都是真實的佛教行法,我們很多人想的那個阿彌陀如來就是共外道的。等我們講到別教菩薩行法的時候,還要再詳細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怎樣在我們生命當中呈現,怎樣和共外道的阿彌陀佛區分開?這都會講清楚。
【問】:我身邊的朋友,就讓我覺得好像他們比我還更解脫、更自在。他們做點善事,然後就是求心安。好像我還更彆扭,天天跟自己較勁似的。像我先生就說,“我心中有佛,你天天去找佛”,所以我很想搞清楚,到底我在幹什麼?
【答】:在佛教行法裏面,您就記住這一些理念,就是不離一切法,不離生命體驗,不離自我因素的積極參與,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不是不允許您對任何一法的遠離和逃避。比方說有些事情發生在我周圍,我可能對它沒有力量,不能面對它、掌控它,我是可以遠離的。但是您要知道這是基於世間法的,不是究竟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它是共外道行法。
雖然有些問題您可以遠離的,但有些問題您是必須要面對的。所以佛教修行其實不是逃離世間到一個樹林裏面去,一個人過得逍遙自在,然後說「看我遠離世間,我已經得阿羅漢」,不是這樣的。佛教是在世間法中,要面對一切法、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成就生命解脫。
在第一個行法階段,我可以遠離,我也可以入無想定。某件事情影響了我,我入無想定。無想定就是我在心裏面擱置這件事情,不再想這件事情,我也不去面對它,這些都是可以的。
但在別教菩薩行法階段,有些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怎樣面對?要把這些都想好了就可以了。
在這節課開始的時候也談到了,不要指望解決每一法,沒有人能做到解決每一法。您要找一個最快能夠讓您獲得清淨的那個方法,不在乎是不是佛教,只要能讓您清淨,這是第一步,後面纔是我該如何具體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