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和「不須識本心,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兩者旨歸上的差異?

【問】:

六祖慧能大師講,不識本心,修法無益。而淨土宗的修學,認為我們是薄地凡夫,障深慧淺,處於末法時期,靠自力絕無可能,主要依靠他力,依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力,才能得度;而且不需要見性,即不需要識本心,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兩個觀點聽起來十分矛盾,後學者應聽取那個?另外何謂增上慢?頓悟?

【答】:

首先,我們需要把宗教意義的淨土宗,和佛教中原本的淨土修行分開。

如果這個淨土宗是宗教意義上的淨土宗,而不是佛教中所講的在一切法中成就梵行清淨,成就一心清淨的那個淨土宗。那就需要從宗教意義上來講。

宗教是通過建立與未知力量、與未來目標、與那個超越自己能力的主宰者的關係,來建立行法。未知的那個力量、未來的目標、那個超越自己生命能力的那個主宰者,都不是自己來把握的。自己的生命解脫是建立在有那麼一個主宰者,我們跟他建立關係,由他來完成我們的目標。

這一點不論是宗教的淨土宗,還是哪個宗派,哪個教派,都是這樣。那個生命解脫的主宰者不是自己,不管是上帝,還是阿彌陀佛,或者是別的什麼名字,模式上都是一樣的。就是你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按照他的標準去做,最後由他來決定你是不是獲得生命解脫。這就要看你跟那個主宰者的私人關係如何。私人關係好,就行,私人關係不好就不行。

如果從宗教意義上來講,按照宗教的模式來說明問題,都是不同的。首先要探討那個,我們之外的那個主宰者的存在性,就有很多話題。這不是我們要說的。自古以來,對於那個我們之外的主宰者,如何認識,如何存在,已經有非常多的討論了。那個主宰者是因為我們的認識而存在,還是說不依我們的認識而存在。也就是說,那個主宰者,是由我們人類的設定,靠人的因素存在,還是說不依人類的設定,而能獨立存在,這是哲學裏基本已經解決了的話題。但是儘管如此,宗教並不因為你證明他怎麼樣,就怎麼樣,該信的還是信。

剛才我們說,宗教意義的解脫要看和那個主宰者的私人關係,如果自在解脫不看你和他的私人關係,他對一切人普遍平等,不講私情,那麼不修行也應該能得生命解脫。

從本體上來說,普遍平等,人人具足。但是從事相上看,有限制就不是普遍平等;要修行纔行,就不是普遍平等。

佛教修行是不是這種宗教性的,靠別人來完成的,要看經典怎麼說。並且要看佛教理論一貫的說法,而不是隻言片語,特別是在不明瞭密法言說、不懂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時候,隻言片語很容易造成誤解。無量壽經上世間自在王跟法藏比丘說,【汝自思惟,修何方便】,【汝所修行,汝自當之,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都講得很清楚。佛教修行在覈心上不是靠他力的。《楞嚴經》阿難尊者想得世尊【惠以三昧】,都不可能獲得。【誰知身心,本不相待】都是這個意思。

既然【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怎麼會自在解脫最終要靠別人呢。佛教修行也是如此,從本體角度來說,還是從實際事相上來說,兩個要分開。佛教中講到自性法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有如來智慧。但這是講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沒有必然性。但是講到具體修行實踐的時候,就不能總是強調這個可能性,而是強調那個必然性

必然性就是必須要有標準,有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並且,真正的必然性,不是從外而來,而是要自內顯發。外在的因素可以作助緣,但不是主要的核心因素。比方說唸佛成佛,如果這個成佛要靠外在的什麼因緣,這個就不是必然性。外面的這個因緣不具備,就不能唸佛成佛。如果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就是當下內在顯發的,不依靠外面的什麼力量。如孔子所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裏面有理性,有智慧,又有具體的身心體驗。

外在的因緣可以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顯現,但不能是核心的。凡是以外緣作核心的,都是在生滅法中。只有「以自為因的,纔是本體法,纔是不生滅法。宗教講的:「自有永有是以自為因,才會自有永有。以他為因的,不會是自有永有,不會是真正的自在解脫。

惠能大師說的這個【不識本心,修法無益】是從佛教修行的立場上來講的,這個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也就是說,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不知道如何到達那個目標,不知道生命解脫的核心在於自己內在的覺醒,只是在修行的內容和形式上下功夫,這種修行就沒意義。

淨土宗這樣認為,「我們是薄地凡夫,障深慧淺,在末法時期,自力絕無可能。主要依靠他力,依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力,才能得度,而且不需要見性,也就是不需要識本心,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一個故事,小學生造句我是驢,媽媽問為什麼這麼造句。小學生說是姥爺這麼說自己的。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教育,我們自己是不是接受這樣的說法和暗示,要看自己。

世尊既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並且在經典中給我們明確提出來如何到達生命解脫,如何到達無上正覺,那就看自己怎樣取捨。認為自己不行,那就老老實實想太陽西邊那個極樂世界,就等著阿彌陀佛臨終接引。

頓悟是從總相的角度說。總相可以頓悟,別相需要漸修。

增上慢的表現形式也不相同,對聲聞行者來說,以諸法空息滅一切法,即是增上慢。文殊菩薩講的【以空見故,起增上慢】。

對大乘行者來說,有分別執取就是增上慢。認為你是凡夫、他是聲聞,我是大乘,這就是增上慢。這是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上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