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法實踐過程中,應怎樣理解能所不二?

【問】:

對於「能所不二」這句話,我可否這樣理解?

比方說,在「我上升樓閣」這一法中,我是那個「能」,樓閣是那個「所」,把「我」和「上升樓閣」連在一起組成我上升樓閣這一法,這當中,「能」和「所」是不能缺失的,因為若缺失其中任何一個因素,上升樓閣這一法就不能成立。所以這個「能」和「所」是一體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是能、所不二的。

【答】:

這是過去在行法實踐裏面最常說的,比方說:非一非異、能所不二、體用不二等等。這裏其實有個問題需要仔細去辨析,就是「不二」是不是就是一個?其實不是。

【問】:

在「我上升樓閣」這一法當中,它由兩個組成部分,如果缺失一個,「我上升樓閣」這一法就不存在。所以要構成「我上升樓閣」這一法,必須要有我這個「能」和上升樓閣的那一個「所」。

可否這樣理解,在能所不二這件事當中,要具體到一法中來看。如果我和樓閣之間沒有「上升」這個動詞來連接,那麼我和樓閣就是兩個獨立的存在,之間就沒有「能」與「所」的關係。這樣理解對不對?

【答】:

這裏不要落到對錯的選擇上!它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在這過程中它對您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因為當談到「我上升樓閣」的時候,您可以覺知這件事,除非在您上升樓閣過程中,它對您造成了束縛和影響,這時才會引起關注,在上升樓閣時,應以怎樣的形式才能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

對「能所不二」不要專注在那個「不二」上面。因為只有從本體上講的時候才會講「一個」這種事。比方說這個世界只有「我」這個概念存在,而沒有其他的時候。譬如我們談到「見性」的時候,一個是一切法的總相存在,第二個是我能夠體驗一切法存在的那個能力。這個時候會有什麼發生呢?什麼都不會發生。

對於「我」這個概念,若談到的都是總相,譬如我有能覺知一切法的能力、我能覺知一切法的總相,這個不是沒有意義,但是您沒有辦法生起具體的一法,只要談到具體的一法的時候,它一定是兩個同時出現。我們要把它講清楚,這裏面很微細,比方說只由「我」來覺知一切法的存在,會發生什麼?什麼也不會發生。

到達第七住位的時候,這一切法對我們是沒影響的,「沒影響」的意思就是什麼也不會發生。什麼時候會發生?只有與我相對的另外一法出現的時候,而且我對它要生起關注,為什麼要對它生起關注?因為它對我有影響。只有當把「我」這個因素具體的放在某一法中,與另外一法形成相對的時候,這時問題就出來了。

像您剛才說的「我上升樓閣」,就是「我」和「樓閣」是兩個。這裏有個問題,我和樓閣到底什麼關係?這關系裏面就會有很多:我要上升樓閣、我討厭這個樓閣、我喜歡這個樓閣等等。只有把我作為一個因素和另外一法也作為一個因素相對的時候,這中間的關係就會有很多。

在眾多的關係裏面,如果是《淨行品》文殊菩薩就會說你總要選善法的那一個。當你見到樓閣的時候,就會想我上樓閣的時候要智慧增長等等。因此您和樓閣之間可以建立非常多具體的關係,《淨行品》講的就是這裏面有很多種關係,你要選一個。假如我們和樓閣沒關係,那就會形成兩個概念,而在兩個概念之間是沒有辦法講是解脫還是不解脫。

經文中為什麼有名詞、動詞?因為名詞是具體存在的那個因素,動詞是代表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確立。因此「我」這個因素存在的時候,外面就要有另外的一法來相對。當然《淨行品》裏講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直接的、直觀的東西。

《淨行品》所提示的是一種善用心的概念、模式、和方向。其實我們在前面分析的時候也提到過,一定要能從表淺的、直觀的這種觀察、覺受中,建立起思惟和體驗。思惟的過程就是我和另外一法中間如何建立,這只有人、天眾生能做到。

若我和另外一法之間是束縛的、是有影響的、是貪愛的等等,可通過無量多的方式來建立行法。《華嚴經》是從文殊菩薩的善用心開始,經歷住行向地,與這一法之間來呈現出生命的解脫和無上正覺,且要明瞭如何呈現。

普光明殿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就是具體告訴我們,從我自己與直觀的這一法中間要怎樣建立,建立的過程和次第標準是怎樣的,我在這一法上真正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覺受是怎樣的,它是一完整的過程。

所以,當我的存在和這一法的出現,最初是兩個,只有在「兩個」的時候我們才會在中間建立聯繫,我和我自己是沒辦法建立聯繫的,「一法」是沒有聯繫的。在建立聯繫的過程中,實際上是把我和這一法對我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整體,因此就變成了一個。整體的呈現就是我在這一法的因緣下,如何呈現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華嚴經》把這個過程全講清楚了。

【問】:

您講的這個角度對於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因為平時我比較容易直觀的看「我上升樓閣」這件事,沒有結合到,要從直觀的、表淺的覺知、覺受生起思惟和體驗,比如在上升樓閣這一法中,其實是要更深一層的去思考它對我有沒有影響和困擾,從這個角度去體會這個「能」和「所」,如果我和樓閣中間有一個連接,從中找到對我有影響的那個點,再通過思惟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兩個就變成了一體,是不是這樣理解?

【答】:

這裏有一點需要調整,就是您思考的「模式」是沒錯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講到華嚴行法模式,就是如何在一切法所形成的影響中,能夠到達生命解脫、到達梵行清淨。這在做訓練的時候沒有問題,就是在我上升樓閣時要有怎樣的行法生起。

實際上華嚴行法最終不是用概念去到達的,而是要關注這一法。比方說有件事對您造成困惑、造成影響,這時就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如何解決它?此時已變成了三個因素;一個是您自己,第二個是這一法的出現,第三個是它對您的影響跟束縛。

假如只講您和這一法,那麼您和這一法,兩個是靜止的。現在要關注這一法對您的影響,無論影響是喜歡、貪愛、嗔恨等等,這時影響就是動態的,是有覺受的。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它。

華嚴行法就是先暫停,你要看清楚「我」、「這一法」,及這一法對我的「影響」這三個因素的核心的東西在哪兒?然後如何把這一法對您的影響息滅。所以先遠離它對我的影響,第二步把這一影響看清楚,下次再碰到的時候,能達到它對我沒影響,這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這是兩個階段,首先是遠離它對您的影響,第二個要能夠建立一種模式,下回再出現時要讓它對我沒影響,這是一整體的規劃。至於如何息滅它對我的影響,是遠離這一法,還是靠禪定息滅它,還是靠智慧息滅它,模式是不一樣的。 

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裏,還會有另外一種機制來審核我們的行法。也就是當我們要遠離這一法對我們影響的時候,會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遠離,取決於您的目標是要到達無上正覺,還是隻在當下要遠離它,那麼如何選擇就要有另外一個思惟審核,這是別教菩薩行法纔有的。

所以,在行法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先把它放慢,就是「我」的存在,當某一法生起或者因緣生起對我有影響時,思惟應如何去除這種影響,最簡單的,就是你離它遠一點,然後反復觀察、思惟,弄清楚這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樣也可以。

【問】:  暫時先保持一段距離,然後看明白後再去解決。

【答】:

是的;所以這時不是講對錯的問題,而是如何有效的問題。問題是您離開這一法之後,應如何思惟,建立起針對這種束縛所形成一種行法模式,下一次再碰到它的時候,就可以應對它了。所以這裏沒有對錯的問題,而是您要建立哪一種模式。

模式本身,要有一個審核的機制,是離開這個因緣,對我來說比較快、比較容易,還是說我把它看清楚、看明白,或者我今天看不明白,明天再看它,但核心一定要住在梵行清淨中。

這時候不用考慮,我這樣是不是墮到聲聞乘,或墮到了外道行法。因為遠離這一法的因緣和影響本身,是您建立行法模式、成就模式的內容和形式。只是之後若沒反思,行法模式也沒建立,那下次可能還是這樣。

華嚴行法不在乎是用哪一種內容和形式來息滅它的影響,在乎的是在影響息滅之後,如何反思在這過程中的行為。若反思中建立起一種模式,那麼再碰到這種情況時,就能在遠離它的同時,還能解決它。

所以這裏有一個模式在背後。對於「我上昇樓閣」,或者《淨行品》裏講的那些內容,我們把綱領性的東西找出來,就是從直觀的、表淺的、直接的覺受、觀察中,如何建立概念,然後通過概念,選擇一個善用心、善思惟,逐漸到達住行向地四位行法。

這是整體行法理論最初的部分,十信位就是要建立這種認知。由於《淨行品》裏具體的內容很可能跟我們今天已經不一樣了,因此只有掌握《淨行品》的實質,才能在一切法中真正去落實,否則沒辦法做到。

我們在講課的時候特別談到,《淨行品》總體來說是告訴我們從直觀的、表淺的覺知與觀察,要形成一種認識,也就是概念,善用心的意思就是要形成概念。在通過對概念具體定義的過程中,產生菩薩善思惟,揀別出如何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因此把十信位直觀的、表淺的這種覺受轉成概念,一直到十回向位,一定要在名相、言說上下功夫,進行選擇、分別、判斷,決定不是息滅文字相、言說相。這些在三賢位是一定要建立的,因為這是您自己的行法模式、成就模式建立的過程。

什麼時候需要息滅這些文字相、言說相呢?到登地位的時候。因為這時您自己的行法模式、成就模式已逐漸形成一種主動自覺的力量,這時就不再有遇到情況要生起概念的問題,所以息滅文字相、言說相要有個過程。

世尊在經典中談到金剛種性智慧,講到本體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這些還要看我們體會的諸法本體,是從無生忍的角度,還是從無生法忍的角度。若從無生忍的角度,息滅一切法對我的束縛和影響,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到達。

學完華嚴行法理論,其實是能逐漸感受到,從初住位到第七住位是不困難的,困難的是要確切定義什麼叫見性、什麼叫無生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很多修行者對這一塊是缺乏的,他不能見性,不是因為他沒這個能力,而是因為他不認識。

所以當講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的時候,首先要確立定義,是講無生忍,還是講無生法忍。《華嚴經》講到的無生忍是最初的一個階段,是很容易的,但是講到無生法忍就不容易了。無生法忍裏講到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它的基礎在於必須要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的這些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在完成智慧建立的過程之後,形成一種主動的行法力量,這時的離言說相跟無生忍的離言說相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說清楚,「離言說相」是講無生忍還是講無生法忍的?這些重要的地方我們需要反復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