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疑》 2023-12-23
第一個問題:
【現在能理解動物的判斷力了,請師兄從自性角度講一下動物的知性的力量,這種知性的力量只是動物自性裏的一種力量、一種能力。判斷力在它的日常中可以顯示出來,哪個能喫,哪個不能喫。我們在生活中沒見過動物有文字概念、詩歌詞賦。】
確實是這樣的。世尊在《大涅槃經》裏講的很明確,【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無上正覺】。也就是說只有人天衆生的這種特別屬性,能夠讓我們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所以要把這塊分開。關於知性的部分,我們在哲學裏面也常常談到知性、理性,怎麼區分什麼叫知性?什麼叫理性?知性和認知、體驗是相關的;理性是講抽象的、推理的能力。
所以知性是和概念、分別、選擇、判斷相關;理性輿總和一切法形成一種思想體系相關。爲什麼說動物缺少知性的能力,更沒有理性的能力呢? 就是剛纔咱們談到的,看牠有沒有自覺的運用形而上設定一種目標,也就是這個目標還沒出現,還沒有在因緣法中給它造成本能上的一種刺激,看牠能不能夠設定一個目標,並且爲了這個目標生起主動、自覺的行爲,而這種行爲很可能是和牠自己本能的力量相違背的。
比如,在動物界,牠看到有喫的、有危險過來,牠是不是出於某種目的,跑回去爲了集體的利益、爲了某些我們看不懂的一種東西來捨身取義,牠可能出於本能,爲了自己的孩子、為了保護家族,牠會這樣做。但牠會不會爲了其它的種族,比方說像我們人類,我們可以爲了保護一個動物、保護一條河流而捨出自己的性命。動物會不會這樣設定一個目標的,我們依此就能判斷出來牠是否具有知性能力和理性能力。
我們是看不到動物有這樣的能力。剛纔有同學也提出來說,狗爲了主人,可以捨身救主,是沒錯,這是輿人的訓練、人的薰染有關的。有些動物還有報恩的心,我們拯救過牠,牠對我們能夠感恩,是有這樣的。但這並不意味着牠有知性和理性能力,理性能力完全是超越的。
原來我們曾談到過,在華嚴經爲什麼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上來就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這裏面的意義是很深刻的。因爲在我們當前的行法理念裏面,怎樣定義十信位? 怎樣定義『信』這件事? 我們都是信他、信自、信因果、信諸佛菩薩境界,在共法別教裏面,這個『信』是沒錯的,代表我接受。
但當我們到達諸佛菩薩成就地,到達彼岸的時候,那個『信』跟我們現在從外面的,我相信他講的話的這個『信』是不一樣的。華嚴經裏的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我們自己的覺悟力,這個覺悟力的具體表現就是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就是生起概念,從概念生起判斷、思惟、生起行法實踐。
在概念裏面,《如來名號品》和《四聖諦品》也是有差別的。《 四聖諦品》是從當下我們能體會到的那一塊,從苦諦到集諦,就能夠說清楚貪嗔癡慢,這堆東西我們都是知道的。而《如來名號品》則沒有人體會過,文殊師利菩薩爲什麼要講那一塊? 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來名號品》是出於自性根本智的力量,那個力量能夠爲我們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提供一種保證、一種能力。
也就是說,自性根本智告訴我們,那是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不是虛妄的。怎麼實現? 就從當下走到那裏去。所以《如來名號品》裏的那些名號,都是如來地的名號,好像我們是沒有辦法去實踐。但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就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說根本智的力量,這一切法當中是可以到達這個位置的,是可以爲我們行法實踐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提供保證的。在基督教裏面叫做中保,就是我怎麼知道有天堂?盡管我沒去過,但上帝說,沒錯,我這裏真的有天堂。
十信位跟他是一樣的。所以華嚴經的十信位,裏面講到一句話叫做【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長養一切諸善法』,要靠文殊師利菩薩演說的那個過程纔是真的長養,不是在共法別教,我就認準它了,它一定能成,爲什麼能成?不知道,因為它一定能成,不是這樣的。
當我們到達諸佛菩薩無上正覺,成就彼岸的時候,你要把自己擺在那個位置上,他告訴我們說這樣生起行法實踐,生起的時候,就是華藏世界。它是按這個方式來的,並且這個過程是能夠講清楚的。我們定義每一個概念、在每一個行法實踐,一定要找到這個概念、這個行法實踐的邊界。這個邊界不光是從如實知的角度說,還要從體驗的角度說。如果找不着邊界,而是我們認爲的到了十信位、到十住位、十號具足,然後一切智、道種智從天而降,這個就是民間信仰。
第二個問題:
【我對『如實知,如實體驗』,瞭解的不是特別的清晰,我好像也去如實的觀察,您也說過,我們希望我們的行法的過程是一個必然的。我不知道怎麼把我的如實知、如實體驗,跟這個『必然的』整合在一起。】
我來給您說一下如實知的部分。我們先定義一下『如實』這兩個字。『如實』就是我的知見跟我認識那一法本身是一致的,叫『如實』。我們的行法實踐是要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準確來講,這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的。意思是不能站在根本智的角度去講,根本智和自性那一塊,是爲我們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提供保證、提供可能性的。也就是說,若我們跑到根本智那一塊的時候,因爲它是非生非滅、非染非淨的。所以沒有辦法講說我已經獲得解脫,因爲根本智一切法非解脫,非不解脫。
我們平時講的要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實際上是在根本智一切法生起之後,我們要做出分別、選擇和判斷,然後把不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那些去掉,選擇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這一塊,讓它生長。所以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是在差別智裏面的,因此不要到根本智裏去找,根本智只是提供保證,意思是:沒錯,你是可以做的。
所以真的成就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千萬不要還停留在共法別教,好像我什麼都不做,一下哪天見性了,就都解決了,不會的!最多隻是到達第七住位,沒有到達無上正覺。所以這時就要有個『如實』,『如實』在華嚴經裏是靠十種智來完成的,『知是處非處智⋯⋯。』是處非處智就是告訴我們,我要知道這一法生起之後,在哪種因緣下會呈現什麼,這叫做『如實』。
『如實』就是我認識的這一法與我判斷的那個結果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判斷就是:我們怎麼能夠讓它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而不是到生死法界。從根本智角度說,生命解脫、無上正覺與生死法界沒有差別,對他來講是一樣的。
『如實』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有沒有那麼一個『如實』的結果,確切講,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說這個就是『如實』的結果。因爲我們必須要去應對每一法,而每一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一法可能對您來講就是生死法,但對他來講可能就不是生死法。
所以,前面我們談到過,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裏面有個最核心的,就是自我因素成爲生命中一切法的核心因素。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能夠掌握我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法,這個能力是自性本身做出保證的。然後我能夠在生命當中一切法中,通過如實知去實踐自己的生命行爲,這個生命行爲帶來的體驗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這裡有一個理念要說清楚,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核心是;自我因素成爲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就是我選擇它,我能夠承受、並且知道這一法帶來的所有的後果,這叫做生命解脫。而不是我得生命解脫,我要能得榮華富貴、長生不老。不是的!因此,當我們說『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擇善固執』的時候,這就是生命解脫。儘管在其他人看來說,這個人殺身成仁,他跳到河裏去把別人救上來後,他自己被水淹死了,對於這個跳下去的人來講,他是生命解脫的。這個解脫不是說他死了叫解脫,不是這個意思,在於他知道他跳下去有可能就會被淹死,但他還是選擇了『殺身成仁』,這種選擇性是由自我因素來篤定的。這個篤定的付出,叫做生命解脫。
【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不管是怎麼樣的結果,他都會接受。】
對,他是知道的。所以這就跟我們以前的理念會有一個衝突,是什麼呢? 因為我們以往的理念不很清晰,認爲我通過行法實踐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裡要生命有生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宮殿我要幾間都有,到那裡享受榮華富貴,然後長生不老。確切來講,這可能會傷害我們很多修行者的信心,為什麼呢? 準確來講,如果是以這種方式而生起行法實踐的,這和民間信仰中,我為了掙到錢、求得名聞利養沒差別,只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而已,因為所付出的行法實踐,這種行為,我要的目標就是榮華富貴,長生不老,只不過這個目標不是在錢財名利的範疇而已。
生命解脫不是這樣的,生命解脫是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我能得梵行清凈,能得生命解脫、得無上正覺,這個結果不一定帶來榮華富貴,但因為我對這種選擇是篤定的,所以我的世界裏面所選擇的,從密法言說的角度來說就是金剛為地、黃金為地、諸法莊嚴。莊嚴來自於必然性,必然性來自於我對這一法的選擇是符合梵行清凈和生命解脫。
我不知道給您講清楚沒有。因為我們要進入華嚴行法,必須把它跟民間信仰分開。如果我們還是去寺院裏面去,為了下一輩子榮華富貴,這沒關系。因為這是出於一切眾生本能的力量,我們決定不是否定這一些。但是你要知道,佛教應該是怎樣的。
【您講清楚了。但我還要繼續的把這裏面的東西想清楚,加深理解。】
真正要進入到佛教實際行法的時候,確實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它和我們本能的很多東西是相反的。就是我們行法實踐為什麼戒定慧就是生命解脫,因為那個『戒』就是要對抗我們本能的那些生命慾望的。行法實踐、生命解脫,最終就是要靠智慧力來對抗我們本能的那些生命慾望,我們能夠管理它、對抗它,才能得生命解脫。決定不是要熄滅它,然後我跑的遠遠的,不是!因此它不容易。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覺得我好像修行挺容易的,下一輩子可以去享榮華富貴,因為這只是在民間信仰裏面。
我們常常聽善知識講,生活就是修行,苦難就是修行等等,這些其實是對的。問題是,要把這些理論化纔行,理論化能夠讓我們從總體的視角,來判斷出它為什麼是對的。否則就會造成錯覺,難道我就應該貧窮饑餓才叫生命解脫嗎?不是的!行法實踐我們可以期望它獲得一個身心康泰、榮華富貴,但你決定不能以它為目標。若以它為目標,就是民間信仰。它可以獲得,如果能獲得就是諸佛菩薩的二德圓滿。如果還沒有獲得那樣的結果,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並沒有說你依靠這個,一定會有那個結果。所以要把理論的部分講清楚,我們過去在佛教界,因為沒有形成總體的思想體系,所以對修行者來說,就不知道在哪一個位次的行法當中能夠契入。
有些修行者總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於這個理念一定要說清楚這是指哪一個位置,如果沒說清楚,以這樣的行法理念去針對所有法,會帶來一個作用:就是很消極。既然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我還努力幹什麼呢? 整天坐家裏等著極樂世界到來就行了,所以就比較消極。而如果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我要面對一切法,這時就會很積極。因為我們只有在諸法因緣生的時候,纔能夠矯正自己的理念,行法實踐、覺受才會生起,如果躲在家裏就不會生起。我們要進入華嚴行法,這一塊是必須要過關的。盡管我講起來,理論體系比較大不容易,但是要進入實際的佛教修行,也就是進入到實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定要把這些說清楚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