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後,也能生起對治惑業習氣的行法嗎
【問】:
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還會有起惑的習氣,但能覺知、能生起對治的行法。若對於從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靠臨終助念去了極樂世界,那麼他也能生起對治起惑習氣的行法嗎?
【答】:
對於非修行者來說,臨命終時,靠助念,對往生極樂世界生起一個信和願的力量,他憑藉這個力量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因為他以前確實沒有修行過,也不是一個學者,不瞭解這種思惟生起的狀態,所以只能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為什麼?因為必須要有從聞法模式慢慢訓練的一個過程。
問題中提到「能力」的問題,這個話題很大。總體來講,為什麼世尊是在南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這點大家要看清楚,世尊在南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是在人天成就無上正覺的,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只有人天的眾生,乃至南閻浮提眾生才擁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在經典的密法言說中,很多時候都被我們不經意地忽略過去了。這個能力,具體來講就是人天眾生有自我反省、自我觀察的能力,是其它眾生所不具備的。
在《世主妙嚴品》中,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之後是二十菩薩生起,然後是四十類眾生生起,之後就是四十二類眾生說偈。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說偈的順序跟眾生生起的順序是相反的。 《世主妙嚴品》中,四十二類眾生圍繞的順序是以世尊為最核心,然後十普菩薩、十別菩薩,再往後是四十類眾生。四十類眾生的順序是:一類神眾,一類八部天眾,一類諸天眾等。然而四十二類眾生說偈讚佛,偈頌的順序則是從諸天開始的,從諸天到八部天眾,然後到諸神眾,最後是十別菩薩,十普菩薩,這是《世主妙嚴品》的結構。
如果把「世尊成就無上正覺」哲學化,就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然後四十二類眾生圍繞,代表生命的力量生起。這個生起的力量是往外發散的,是從本體生起十普菩薩、十別菩薩,然後是世間一切法。
偈頌代表當這種力量由內往外而發的時候,會有一種能夠再回到本體的能力,所以偈頌是先從諸天,然後是八部天眾,是反回來講的。代表生命的力量由內向外而發,然後再形成一種反觀、反省和覺知的過程,當把這個過程建立起來了,纔是無上正覺的模式。
如果生命的力量只是向外發散的,即只看到外在一切法,而沒有往回觀察、反省的能力,這就是普通凡夫,乃至畜生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就沒有自我反省能力。這是《世主妙嚴品》的言說義趣。
這種言說義趣同樣也體現在孔子、孟子的演說中,比如孟子理論中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指出人和動物的差別不大,只有這四樣,即【惻隱之心、厭惡之心、謙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聖人能把異於禽獸的這四樣保存下來,並發揮到極致,而普通庶民往往就把它捨掉了。是非之心就是覺知心、自我反省的能力,這是人所具備的。有覺知的能力,纔有可能讓我們從一個凡夫變成一個聖者。
不但儒家文化中是這樣講,《聖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上帝創造伊甸園,伊甸園中有兩個人,亞當與夏娃。有一天,蛇對夏娃說:你若喫了這樹上的果子,就能跟上帝一樣。夏娃喫後,又摘一個給亞當喫。他們喫完之後,再看自己,發現是赤身露體的,因此感到羞恥了。為什麼他們之前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喫了果子之後,一個往內觀的能力就生起了,也就是他們已經從發散的生命力中,能夠反觀自己了。所以上帝來找他們的時候,他們因為羞恥而躲在了樹後。
聖經的這個故事,是講在我們生命中本來是有一切法的,這一切法皆是莊嚴的;但是有一棵樹上的果子,一旦喫了就會入生死。哪一顆果子呢?就是自我。人一旦喫了自我的果子,就會有一個反觀的能力,自我的意識就會生起,隨之生起分別執著,進而墮入生死界。
我們怎樣成就無上正覺,同樣是要利用這反觀的能力,把自我的分別執取習氣去掉,只有這樣才能離開生死法界。所以這是生命力本身就有的,即能夠外觀一切法,同時也能反省自己。大乘行法非常強調內在覺知模式的生起,內在覺知模式就是要生起反省的能力、內觀的能力、內在覺知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的激發和建立,才能到達《世主妙嚴品》中講的世間一切法,再回到自性本體的成就地。
這是關於「力量」的問題,就像孟子講的,這個力量是我們人類生命本來就具有的。
問題中還問到這個力量是怎麼來的,就好像問,我們的覺知力是怎麼建立的?這個是沒辦法講的,因為生命本身就有這樣的力量,如果沒有這樣的力量就不是人類了。佛在《楞嚴經》中也講【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也強調行者要能從內往外生起一切法,建立起一切法的知見,然後再回到生命本體,這個過程纔是成就無上正覺。
因此,《華嚴經》講到內在覺知模式行法,強調的就是必須要
能夠在生命當中,建立生起一切法的力量;這種力量真正建立起來
了,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才能到達無上正覺。因爲有些問題是確實非常深奧,確實是比較哲學化的,所以我爭取說得慢一點,再說得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