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一日到若七日的真正義趣
【問】:
阿彌陀經裏面講到「若一日到若七日」。因為末學現在還是聞法模式,覺得祖師大德解釋剋期求證,若一日若二日是根據根性利頓的不同,修行的境界就不同。這種解釋,是否就像你剛剛說的那三種層次中的第一種?就是像看一個故事。在《彌陀疏鈔》裏面蓮池大師是從理性上來解釋的,說這個非昨天也非過去,這個「七天」就是當下的意思。我不知道在華嚴行法裏面,這個「七」代表的意思,這個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應怎樣解讀呢?
【答】:
這個我簡單給您說一下。包括剛才您談到的關於般若智慧或者智慧呈現的問題,經典裏面這些言說都是跟般若智慧相關的。就是集結這部經的那一位成就者,在言說這些經典的時候都要符合般若智慧而建立的。因此就要概念要準確、次第要清晰、系統要完備。這個若一日到若七日中間它是不間隔的,一定要一個一個地言說出來。按照般若的理論,這個就屬於「次第清晰」,它是不能跳越的,不能從第一天直接到第七天。
我們在凡夫種性裏面有從第一天直接到第七天的,從我們太陽系直接到銀河系以外那個極樂世界去,中間怎麼過去,我們不在乎,有人帶我去,這個就是妄想性的。而般若智慧是怎樣呈現呢?像您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不厭其煩的一個一個地把它舉列出來,它代表的就是你的智慧在那個地方要停一下,不能忽略它,含糊過去,那個覺受一定要生起的。
所以在華嚴經裏,像阿僧祇品心王菩薩問世尊如來地法數,如來是一個一個給他講,講了一百二十三個,每一個數字都非常大,每一個數字的流轉都非常準確。這就是具體的般若智慧的呈現。當然蓮池大師他是祖師,他講的那些都是對的,您怎麼理解它,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給您彙報,就是您需要專注在這些地方,所以像華嚴經裏關於諸法建立的時候,一講就一百個、兩百個,這樣的例子特別多。它主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般若智慧的呈現是不能跳越的,一定要準確、要有次第、要完備。
【問】:
我們作為行者如何應用呢?就是你剛剛說的那個若一日若二日。以前我是覺得因為利根的人他一天就能夠一心不亂,頓根的人中間跟著就是二、三、四、五、六日到達一心不亂,那麼最頓根的人七天才能到達一心不亂。這是祖師大德一種解釋。像您剛剛說的,這個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不厭其煩的一種成就般若智慧不斷的訓練,中間是不能跳越過去的,這個過程一定要經過。您是這個意思吧?
【答】: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極樂世界的呈現。比方說,我們認為銀河系以外有個極樂世界。您今天就帶著這個問題回去,因為袓師大德們不會講怎麼過去的,當然我們都會認為阿彌陀佛帶我過去。現在您回去想一想,極樂世界在太陽系以西某個地方,您到底怎麼過去。是不是我們哪一天科學技術成熟了,我們就能夠坐飛船,不要念佛,直接飛過去就到極樂世界了,是不是這樣的?
【問】:
當然不可能!
【答】:
好,為什麼不可能?怎樣才能過去?阿彌陀佛如何接我過去?您把這個過程仔細想,想清楚寫下來,我們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