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華行法一心三觀與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差別
【問】:
一心三觀,是天台宗的,因為也是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直接修這個也是開根本智的,對不對?慢慢地他的門鎖就打開了,就証悟到那個空性最終的智慧。是不是它對應的是十信位跟十住?
【答】:
您說的非常正確。首先我們要從佛教歷史來看,把天台師的經典背景看清楚。天台師是公元500–597年間的人,因此對於公元600年前那個時代,天台師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他把整個的佛教理論,以藏通別圓修法理念建立起來。
問題中的一心三觀,相對於圓教的成就次第是非常對的。但是公元600以前,在整體的佛教理論中,言說住行向地詳細理論的部分是很少的,可以說是沒有的。而且關於道種智成就的部分,也是玄奘大師公元642年才帶回來的。因此完整的瑜伽行派的理論,天台師當然是見不到的,所以他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建立起天台宗的理論系統。
如果從《法華經》的立場來看,雖然也講到等妙覺位,但是如果從行者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指向華嚴行法的十住位和十行位,特別是到達第七住位阿鞞跋致住這一部分。《法華經》也是我們佛門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為什麼說它只到第七住位而不到等妙覺位?這是通過這部經典最關鍵部分的言說而確立的。
比如《法華經》最具意義的,是由釋迦牟尼佛與舍利弗尊者的論議生起的。從經首中的問法主、說法主來看,問法主是舍利弗尊者,說法主是世間釋迦牟尼佛。《法華經》講到成就的部分,是八歲龍女轉身成佛。「轉身」就是我們講的,從聲聞別教行者到達見性地,也叫「女轉男身」。所以,真正到達阿鞞跋致地,得無生忍的修行者都是大丈夫相,都已經完成了「女轉男身」。
在《法華經》中,講到八歲龍女轉身成佛時,有一「轉身」的過程,代表八歲龍女是從這個地方進入到圓教修行階段,並且轉身之後,是到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到南方」是什麼意思?通過華嚴行法,我們就知道十住位到達無生忍時,繼續生起後面的道種智行法,這一部分就是「一路向南精進」。
在《入法界品》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一路向南的。他從文殊師利菩薩福城東大塔廟處發心,第一參就是妙峯山頂的德雲比丘,就是初住位;然後一路向南,代表從妙峯山頂生起的一切道種智成就。這個意義和《法華經》裡龍女轉身成佛,到南方無垢世界是對應的。因此,我們可以確立《法華經》一定是能夠到達十住位的無生忍成就,這是一個依據。
至於龍女到南方成佛以後的部分,《法華經》沒有言說,因此站在華嚴行法理論的角度,我們就知道,道種智成就的部分,在《法華經》裡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的第二個依據。
《法華經》中講到世尊在宣說法華行法之前,有五千比丘退席。也就是五千比丘如果不退席,世尊是不講《法華經》的。這個義趣在佛教行法理論裡面,就是指從二乘聲聞緣覺轉到十住位行法時,用經典的密法言說,就是要有五千比丘退席。為什麼?就是隻有褪除五蘊身一切法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才能進入到不共法別教世間的法華行法生起。所以必須先有五千比丘退席,然後才能生起世尊演說法華行法。
由於「八歲龍女轉身成佛,一路向南精進」只講了「轉身」這一部分,「精進」以後的部分沒有,所以它表達的是二乘聲聞緣覺到達自性地的不共法別教成就的部分。
我們就是根據這些跡象,來判別兩部經典的主要成就處的。
因此我們能看到,佛教的大部分經典都是言說二乘聲聞緣覺別教菩薩的。所以法華涅槃時,是講行者從二乘聲聞緣覺別教菩薩種性轉入到圓教種性,這時完全要靠行者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建立。因此講聞法模式的世間釋迦牟尼佛要入滅。也就是說,法華涅槃時所要到達的,只有世間的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才能生起十住位以後的行法。
前面反復強調,我們要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信位、十住位,一定要依於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生起,一定要依於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才能轉到華嚴行法。轉過來之後,就是到達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修法模式,即菩薩道種智的這種行法模式。這種模式建立之後,用佛教的語言,就是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
我們要在不同的經典、不同的理論系統,不同的名相,盡可能多的來對照,就能知道哪些是講菩薩行法、道種智行法、法身菩薩的行法,它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這些都必須要弄清楚。這就是剛才問的天台家講的一念三千的問題,它所成就的為什麼是到這個地方。反過來講,一念三千是不是可以到達等妙覺位,要看菩薩道種智的部分在法華行法裡面有沒有詳細言說。
比方說,什麼是菩薩道種智?一念作意生起,怎樣到達道種智成就?這些都需要了解法數的解讀問題。關於不同種性的行者,不同種性的行法模式,佛陀所成就的十方世界,在經典中都是用法數來表達的。
真正進入到華嚴四智行法的行者,要到達十方無量法界無有障礙,必須要做到對一切道種的生起明瞭通達。也就是說一念作意生起,依菩薩道種智行法,無論是從體用的模式,體相用的模式,四智行法的模式,或《世界成就品》的十法模式都能講清楚。把所有這些都合在一起,就叫菩薩道種智。
而這一塊行法,在《法華經》裡是沒有詳細言說的,它的行法不涵蓋菩薩道種智行法這一部分。儘管說一念三千是涵蓋道種智成就地的,但是這一部分的行法是不能跨越過去的。正如我們剛才介紹的,行者不能從十信位的一切法總相,直接到達等覺位的一切法總相的成就。
就像我們前面反復介紹、反復強調的,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有沒有阿彌陀佛別相的道種智成就。如果只是阿彌陀佛的一切法總相,那只是華嚴行法的十信位。若能將阿彌陀佛總相,分成無量法的別相,也就是阿彌陀代表一切法,針對這一切法的一一法都能轉成菩薩道種智成就,乃至到等覺位時,才能說我們成就了阿彌陀佛的無量法。
這時的阿彌陀佛和十信位的阿彌陀佛是不一樣的,前面是成就的阿彌陀佛的總相,只是到達信位。後面的等覺位阿彌陀的總相,已經包括一切法別相的成就,加在一起,這時纔到達常寂光土。
因此當我們講到阿彌陀佛成就的時候,不同的人、不同的行者理解是不一樣的。很多行者認為見到阿彌陀佛後,一切法自然現前,其實這只是到達十信位的總相。如果見到阿彌陀佛後,然後生起菩薩道種智,一一法皆能覺悟、皆能生起無量智慧,這時他的成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常寂光土,這是二者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