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智十方結構的言說義趣
【問】:《華嚴經》的四智十方結構的言說義趣是什麼?
【答】:
《華嚴經》所描述的是依照正報本體成就,然後以此生起依報世間法界。在本體成就上,是以十波羅蜜或者二十波羅蜜的模式來講的。在世間法界的成就上,是按照四智十方的結構模式來言說的。
四智是指智的部分,就是東方大圓鏡智、南方平等性智、西方妙觀察智、北方成所作智。四智在世間的應用顯相,在《華嚴經》中,就是四大菩薩;即東方大圓鏡智用彌勒菩薩來代表、南方平等性智用普賢菩薩代表、西方妙觀察智用文殊菩薩代表、北方成所作智用觀世音菩薩來代表。這就是四智和四用,二者互為因果。
四智和四用加起來是八個成就,加上中間自性本體的部分,結構上就變成了中間一個,周圍八個這種模式,像葉子一樣,一共代表九種因素。這在密法言說裡面,叫做八葉九尊,壇城所表達的就是這樣。
四智及其行法,在《華嚴經》中,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行法。每一位行法成就到第十位時:即第十住位灌頂住,第十行位真實行,第十回向位入法界無量回向,第十地位法雲地。對應的就是四智行法中的四佛,即東方阿閦鞞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如來。
《華嚴經》講到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是很特殊的。我們一般講文殊菩薩代表根本智,是在東方。在《華嚴經》的結構模式當中,他也在西南方。在西南方代表由根本智而生起的世間應用智,也就是妙觀察智的應用。這時候的文殊師利菩薩,他的角色和在東方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是以菩薩位來表達的。
觀世音菩薩和彌勒菩薩,他們的位置是在西北方和東北方。一個是「行」成就,一個是「智」成就。「行」成就也叫慈悲成就,就是在大乘經典中的以智慧為先導的「三十二應」成就。「三十二應」成就是指依照自性地的佛法僧根本種子,而生起的十二緣生法界的相應成就。
這就是四智與四用在《華嚴經》中所具備的結構,這種結構在《華嚴經》裡是反復運用的。
《華嚴經》常常講到十方成就,比四智四用的八方成就模式又多了兩個:一個是下方成就,一個是上方成就。下方代表種性成就,或者法性成就;上方則代表法界成就。中間的四智四用是次第成就言說的部分。
所以《華嚴經》說到四智十方的時候,是一整體成就。雖然整體成就是同時生起的,但卻是依照次第來言說的,就是告訴我們,要以微細的形式來生起我們的智慧和應用。
這就是《華嚴經》裡的四智十方它所要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