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觀想阿彌陀佛本願攝受?觀想和基督宗教的差別?
【問】: 如何觀想阿彌陀佛本願攝受?
【答】:
這裡有兩個關鍵的概念,一個是「觀想」,第二個是「本願」。「本願」指什麼?生命當中的那種覺知力量,就是「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能夠從內在生起的對於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的這種覺知力、觀察力。
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只有我們人類是最特殊的。前面介紹過人類與畜生類的差別, 畜生類的身心覺知一切法是往外發散的,它們只看外在的一切法對它們的影響。而人天眾生,特別是我們人道的修行者有一種特質,就是能夠反觀自己。這種反觀,能夠從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當中,有選擇性、有判別性、有覺知性。
所以在修行者看來,阿彌陀佛本願攝受,代表的是我們內在覺知力的生起,即能夠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生起觀察、生起判斷,生起覺知智慧。因此,內在覺知力是人區別於動物而獨具的特質,就像孟子講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聖者存之」。孟子還列出了四條人和禽獸的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是非之心」,也就是佛教講的覺知心、明瞭心、智慧心。
我們以前介紹過,佛教經論中,十方諸佛都是在南閻浮提,坐金剛座成就無上正覺,達到究竟圓滿。為什麼要這樣講?其核心意義表達的就是人類的修行者有反思自己的能力,有覺知的能力,有到達無上正覺的力量和能力。
對於問題講到的「觀想」,剛才已經幫大家找到了阿彌陀佛威神光明,照耀我們生命當中那些處所,也講了阿彌陀佛本願生起的表現形式。「觀想」具體指什麼? 「觀想」就是針對生命當中眼、耳、鼻、舌、身所覺知的諸法,能夠生起、觀察、覺知、思惟、判別。也就是說,所有智慧的綜合運用,叫做觀想。
與「觀想」相對的就是妄想。凡夫種性的妄想是跳躍性的思惟,就是隻有一個景象,直取那個結果。而「觀想」就是我們看到那個結果,然後從當前的狀態出發,去到達那個結果,把中間的過程搭建起來,這纔是「觀想」。
所以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在凡夫種性,看到生死,看到煩惱,他是直接看到那個結果;而實際上修行者第一眼看到的也是結果。因此,煩惱生起的時候,對於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在凡夫眾、聲聞、別教、圓教菩薩,乃至等覺菩薩都是一樣的,即諸法生起的相是一樣的,動力是一樣的。
但是相生起之後,對於不同種性的修行者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因為不同種性的修行者觀察一切法的模式不一樣。因此,才會在凡夫種性的時候,煩惱就會出惡果;但對於菩薩種性的修行者來講,抓到煩惱相之後,能夠通過菩薩行法,瞭解煩惱生起的因緣、體性、流轉、滅壞等等所有這些微細的環節,然後把它轉化成智慧相。這是二者的差別。
所以這裡說如何觀想阿彌陀佛本願攝受,翻譯成華嚴行法的語言,就是要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生起微細的觀察、覺知和智慧運用,這個過程就叫做觀想阿彌陀佛本願攝受。我們瞭解了這個行法本質後,也就知道了在華嚴行法的念阿彌陀佛,與華嚴行法之前聲聞、緣覺、別教菩薩的念阿彌陀佛,在覈心意義上的差別了。
當進入到華嚴十住以後的修法階段時,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都是智慧的種子。我們藉助於任何一法的生起,都能夠到達無上正覺,
這個過程就是華嚴行法的念阿彌陀佛。
後面講,這種觀想和基督宗教的差別在哪兒?大家如果把前面這一部分內容理解了,後面也就清楚了。講到基督宗教,或者佛門講的心外求法的信仰模式,實際上華嚴行法理論十住位之前,修行者在聲聞、緣覺、共法別教的共法世間裡建立的行法模式,有不少地方就是和基督宗教的這種信仰模式相類似,都是在共法世間,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之外,要尋找一個成就處。但如果詳細來講,佛教的權教、別教與基督宗教的方式還有更加微細的差別。
這裡我們只討論這個問題前面這一部分。我們提出要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體會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所表達的意義;要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建立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建立佛教行法,這也是和共法世間的一切宗教理念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再看《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提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都是宗教經典的言說方式。對於我們現在的修行者來講,一定要知道這些經典的言說到底在講什麼。
「經」的言說與「論」的言說是有差別的。 「論」的言說是顯說,即直接把意義告訴我們。「經」的言說是一種密法言說,或者講是一種隱喻性的言說。而且「經」的言說跟我們的生命實踐是相關的,只有掌握經典的解讀方法,纔能夠把經典的言說轉成我們生命當中的諸法實踐。這也是我們反復強調的密法言說和經典解讀的重要性。
剛才提到的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眾鳥,在極樂世界宣說諸法,在我們生命當中,代表哪一部分?這就需要回到古代印度那個民族說法的特質上去。簡單來講,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這些眾鳥代表的就是我們五蘊身當中,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的一一法。我們眼見一法,耳聽一法,身有所觸,一法生起,一法滅壞,這一法變化可能很快,在經典的語言就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眾鳥,宣說諸法。
當然經典中還有「泉池樓閣」,「四邊街道」,「蓮花」等等。這些景象實際都是在我們生命當中能夠找尋到的,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說到經典解讀密法言說的部分,大家只要仔細體會是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