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功用行狀態是怎樣的?
【問】:
在華嚴行法的第七位以前,包括第七位,實際上仍然是在有功用行的階段。也就是說,之前以聞法模式,就是有功用行,是用一個分別心去聽聞思惟法義。那怎麼能從分別進入到不分別呢?這個無功用行,是不是就是無分別的那個狀態?而在前面的有功用行的階段,其實我們已經有不共法世間,就是報身世間的成就了,對嗎?
【答】:
像這些行法大家多少都是有所建立的。關於分別、不分別的問題,大家不要二取一。佛在《楞嚴經》上講,修行者為什麼要建立不分別法?因為諸法本來就是有分別的,是不同的,所以要立一個平等性,這是「因異立同」。實際上大家要注意,在大乘行法理論中,道種智行法是核心。對於道種智的確切含義,等進入到金剛種性的時候,就容易理解了。
《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華嚴行法的十住、十行位。這時的「色」和「空」是兩樣東西,但不相異。後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纔是金剛種性。什麼叫金剛種性?就是這一法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轉。所以這就是剛才提到的,要從分別進入到不分別。
【問】:
我就一直想不明白,怎麼能從分別,然後進到不分別?總有一種進不去的感覺。
【答】:
不要去找這個東西,因為只要一找,就一定有困惑。因為進入菩薩道種智修法時,一定要知道諸法是怎樣分別的,它的體性、因緣是怎樣的,如何鑑別。因此所謂的不分別是從執取的角度來說的。當一切法顯現時,依菩薩道種智,我們知道是有分別的,但是對它們沒有執取心。這個沒有執取心,叫做空法,叫不分別。
有些行者不喫香蕉而去喫香蕉皮,不喝乾淨水而專門去喝雨水,那就是顛倒修法,就是「因異立同」。實際上,他是知道香蕉與香蕉皮應該喫哪一個。乾淨水與雨水,哪個是乾淨的。如果你一定要喫香蕉皮,一定要去喝雨水,反而是不平等的。為什麼要喝雨水呢?因為你想求那個平等。而實際上,這些不平等纔是平等的。
【問】: 就是要如實知。
【答】:
是的,「如實知」。其實在上座部經典中,佛陀反復強調,到達阿羅漢位要「如實知」。怎樣做到?就是通過菩薩道種智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