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與四部阿含經的關係

【問】:

雜阿含跟華嚴還是有關系的,華嚴可以說也是從這四部阿含經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然後以這種《經》的語言呈現出來。但是它的內涵還是四部阿含經,最核心的就是《雜阿含經》,您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答】:

確實是這麼回事兒。我們漢地的修行者普遍認為,華嚴經的成就遠遠超過阿含經的那種成就,這裏面可能有一些誤解。因為早期的這些修行者,在建立我們漢地的行法理論的時候,對於阿含經的思想核心如何到達後來的這些經典,這之間的過程,由於當時這些資料、時代不一樣,所以中間這段時期是隱含的,基本是對這一個階段瞭解的不多,所以才會有把華嚴經和菩薩論與最早期的阿含經割裂開的這種說法。

我們現在的修行者應該把這塊再補充起來纔是正確的。就是說不管後來的方等時期、部派時期、大乘佛教時期,乃至於祕密佛教時期的這些說法,一定要符合最早期的世尊在世間的這些講法。這不光是說我們要約束它,要符合世尊那個講法。實際在他理論建立的時候,這些集結經和論的成就者,他本身也是按照這個方式去做的。只是到我們漢地後,這些很關鍵的因素被忽略掉了。

比方說,華嚴經的《十地品》裏面講到十善業道、四諦品、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完全符合世尊那個時代建立的那種思想,只是在《華嚴經》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但它裏面核心的內容一定是遵循世尊在《阿含經》裡所講的那些思想。甚至於可以說在華嚴經裏面有一些「章節」、有一些「品」的那種集結的文字方式,都是和《阿含經》能夠對得上的。

《菩薩問明品》的方式在阿含經裏面就已經有的。再譬如《阿僧

祇品》在阿含經裏面也是有的,當然在文字言說上可能會有差別,規模大小有差別,但是那種言說方式完全是一致的。像《菩薩問明品》裏面講到文殊師利菩薩與其他的九位菩薩的問答,來表達十信位的那種成就模式。在《阿含經》裏面同樣有這種方式,是以舍利弗尊者與其他幾位修行者之間的對話來完成的。

《阿僧祇品》也是一樣,是由世尊演說法數,在《阿含經》裏面也有這樣的章節,只不過法數會少一些。這從華嚴經裏面能夠看得到的,決定不超出世尊在《阿含經》裏面所演說的那些核心意義。

《瑜伽師地論》還有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裏面都是常常引用阿含經裏面的內容。在瑜伽師地論裏面他引用阿含經內容的時候,總是說“阿笈摩怎麼說”,阿笈摩就是《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