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已獲得真正的解脫》

2023-10-07

【問】:您常常講到要達到梵行清淨,就是我們在行法實踐當中,能夠從貪嗔癡慢疑當中得到解脫。我有一個關於解脫的疑問,有時我們在貪嗔癡慢疑獲得解脫的過程中,會有一種洞察力,知道自己是因爲什麼原因被束縛了。但有時那個捆縛已經消失了,可在這過程中並沒有一個洞察力生起,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請問這種是真的獲得解脫?還是在那一法上並沒有真正的獲得解脫?

【答】: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需要給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一個確切的定義,如果某一法對我們造成束縛和影響時,而我們以行法實踐去除了這種束縛和影響,就叫做解脫。

而我們爲什麼要入普賢菩薩法界?因爲解脫有各種不同的屬性。像您剛纔講的,我可能沒有如實知,但是我得解脫,這是一個階段。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同樣這一類法生起的時候,前一次的行法模式並不能應對,所以我需要對這個行法模式要進行調整。

行法實踐在每一個過程當中不斷進步。您沒有辦法說我到這兒之後,一百分,沒有別的了,不是這樣的。不要求在某一法上直接到達如來地,但要慢慢來。我們談到的行法實踐,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他是一步一步的走,可能在某一個位置上要跌一跤,沒關係,重新調整再來。當我們到達十住位的時候,証諸法空。然後我們到達十行位,這時往回看,會發現我們在証諸法空的時候,有些東西是需要調整的。同樣當我們到達十回向位的時候,回過頭來也會看到,十行位的有些東西也需要調整。這調整的過程是沒有窮盡的。

在華嚴經裏,到達十住位就得梵行清淨。梵行清淨的梵字是指出於本體的,也就是出於根本智的屬性。研究佛教思想史就能知道,佛教爲什麼在印度消失?印度婆羅門教的商羯羅大師爲什麼能把佛教趕出印度?因爲那時商羯羅大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爲佛教的梵是很低級的,他提出了兩個概念,『梵』分成上梵和下梵,他說佛教成就是屬於下梵,並沒有到達上梵。

這個說法我們聽起來很陌生,我來給您解釋一下,就容易理解了。剛纔曾講到我們後世的佛教修行者成就越來越差,這是由於我們對目標,對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不清楚造成的。

龍樹菩薩在《華嚴經》裏圍繞普光明殿將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演說得非常清楚。《華嚴經》的第二處演說是在普光明殿生起的,總的來說普光明殿代表根本智,代表本體。其中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依於差別智的。這四個行法階段,第一個是十信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第二個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以差別智的形式演說;第三個是等覺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第四個是妙覺位在普光明殿演說。

講到『梵』的時候,修行者到達十住位得梵行清淨。似乎佛教裏面把『梵』這個概念定義的很低,在十住位即可達到。從文字表象上來看,彷彿這裏是一種文化之爭,就是婆羅門教認爲我的『梵』是非常高的,是所有行法實踐的終點;而佛教的『梵』是很低的,只是到見性位,這是一種錯覺,其實這不是文化之爭。

佛教裏講到梵行清淨,証得與諸佛等同都叫梵行清淨。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有三個地方証得與諸佛等同。第一個是第七住位証諸法空得無生忍;第二個是第八地位証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第三個是到達如來種性的身語意入滅儘定行法。前兩個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最後一個在根本智行法。也就是說,十住位得的梵行清淨,証諸法空得無生忍,是我們証得一切法梵行清淨的起點,是証得無上正覺的起點,而不是最終的成就地。

因此相對於商羯羅提出來的下梵與上梵的概念,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成就的梵行清淨,就是商羯羅大師講的那個下梵。到達根本智行法裏面那個梵行清淨,如來地梵行清淨就是上梵。上梵是出於本體的。

談到梵行清淨,我們要知道一切法是無有盡頭的。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裏講的『一切法無盡,一切衆生無盡,我願亦無盡』,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獲得梵行清淨的體驗是沒有盡頭的,沒有一個究竟位,而是總要拓展的。所以梵行清淨分很多階段,不同階段的梵行清淨體驗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