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法模式與內在覺知模式
【問】:何謂聞法模式和內在覺知模式,何謂利根或鈍根?
【答】:
聞法模式和內在覺知模式是佛法修學的兩種模式,是按現在的語言來說的。在經典中,佛陀把它們稱爲鈍根模式與利根模式。它們對於我們認識自己的修法模式來說很重要。
什麼叫鈍根模式?佛陀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在自己的修法原則當中, 如果是以善知識的教誨與經典的教誨作為第一因素,然後根據這些教誨來實踐自己的行法,那麼這種修行模式本身是和鈍根模式相匹配的。
而利根模式則不同,是以自己的覺知為核心,以善知識的教誨,經典的教誨為輔助,來完成自己的覺知過程。
學習華嚴經,需要的是內在覺知模式,也就是佛陀在經典上講的利根模式。
利根、鈍根本身並不是一刀齊的,不能說我一定是鈍根模式,或者說我不願意鈍根模式,不是的。就如同種性,我們在某一種因緣下所呈現出來的種性是千差萬別的。
學習華嚴經所要具備的修法模式必須是內在覺知模式,為什麼?因為整部《華嚴經》言說的就是以行者正報成就為核心,進入到法界成就的行法理論。如果正報成就沒有建立起來,法界成就也是做不到的。我們平時常講,依報隨着正報轉,所以正報沒有成就時,依報是很難成就的。
華嚴經在三處言說,即菩提場會、普光明殿會和入法界會,前兩處都是描述正報成就的,所以在這兩部分的經典中,沒有聲聞眾出現,全是菩薩在說法。這些菩薩和聞法模式裡所表達的義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菩薩都是靠行者的內在覺知模式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覺知因素,而不是歷史故事中的人物。
總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修法模式,學習《華嚴經》一定要進入到內在覺知模式。
行者內在覺知模式的理念建立起來時,就是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住位的修行階段;當這種理念能夠讓自己的行法形成一種規模和模式時,即自己的修法模式已經建立起來時,就是到了第七住位。七住位以後,行者必須完全依靠已經建立的內在覺知模式,才能繼續往下修行。
這就是聞法模式與內在覺知模式之間最核心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