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華嚴經》都有哪些參考經論

 

【問】:

師兄剛才講的,說在經典裏都有,大概是哪類經典?因為我讀經比較少,剛剛接觸。能否推薦一些,這樣就可以直奔那個經去讀。

【答】:

在很多經典裡。譬如:談到整體的佛教理論,行法次第的,這些基本要在大部頭的著作裡才會有,小部頭的往往不具備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這只是針對某一點來說的。

在我們匯報過的經論中,可以參考: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這是主要的;另外像《大智度論》一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寶積經》是一個經集,四十九會,一共有一百二十卷,裡面有一些重要的內容,但它不是言說整體行法理論的。整體行法理論最集中的就是《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

其他的,如《大智度論》,《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大涅槃經》有兩個版本,四十卷或三十六卷,《俱舍論》三十卷,《大集經》六十卷,這些都是比較大的。另外像清涼師的《疏鈔》一百二十卷;長者李通玄的論一百二十卷。從善知識的這些著書裡面,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的參考,通過這些參考我們再回到經典裡面去都是可以的。

至於小部的經當然就更多了,比方說《楞嚴經》十卷,《解深密經》四卷,《成唯識論》十卷,四部《阿含經》一百八十三卷。這些都有重要的信息,如果有時間,可以多去看看。把這些完全學習下來,就知道了我們講的所有東西都是這些經論裡面的,加起來差不多有一千兩百多卷。

但要注意的是,在深入經藏的同時,一定要有一個立足點。比如我們是學習淨土的,就要把淨土放在覈心的位置。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您也能體會到,我們在匯報《華嚴經》的時候,常常引用《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因為跟我們一起學習的都是淨土的修行者,這個立足點能夠讓我們不散亂,以淨土為核心,以《華嚴經》作為整體理論的基礎,這樣來建立纔可以。 《華嚴經》以外的這些經和論,看您的精力和時間,可以多多涉獵。如果沒有精力和時間,比方說有些老菩薩,沒有時間和精力,那麼把我們匯報的這些理念、概念、方法,盡可能多的體會到就可以了。

對現在的知識分子來講,在閱讀經和論的時候,要能體會到過去人集結經典時的方法。我們現在人很容易從文字入手,往往從文字上去看經典。對現代知識分子來講,建議從經典的模式上入手。比如,《華嚴經》,要從《華嚴經》的模式,從龍樹菩薩的成就模式上入手;看《瑜伽師地論》,要從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行法模式入手。因為一旦掌握了一部經的模式,這部經的所有的機關就都會打開,真正可謂是事半功倍。

基本來說,傳統的修行者都是從文字入手。我們能清楚的體會到,像《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到現在有一千四百年的時間,很多修行者都是忙活一輩子,獲得的卻很有限,因為都是從文字入手的。所以那些文字除非你把它背下來,但是即便把它背下來,如果不瞭解這些集結經論的成就者,是以怎樣的模式集結的,就相當於你即便看到了這個房子,但還是不知道這房子是怎麼蓋的。

相比過去的修行者,現在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強處,就是都經歷過現代科學的訓練,絕大部分來講是理性的;所以是有能力從模式入手的。就像前面講的,模式一旦掌握的時候,經典裡面很多機關可以同時打開。

比如,如果您能掌握法數是怎麼建立的,修行者集結經典的時候,為什麼在有些地方講一萬兩千菩薩俱,有些地方卻講三萬兩千菩薩俱。當數字解讀掌握了,那麼所有經典裡面關於數字的部分你就知道了,只要看到數字就知道這部經在講什麼,就能轉到行法上來。所以,提倡大家從模式入手,這是站在現代知識分子修行者的角度來說的,

這些只是提供的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