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與行法模式,行法實踐間的關係

【問】:

講到行法模式,您剛才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唸佛從開始專注於佛號,然後到專注於唸佛過程中的覺受,乃至到最後那種專注力的建立。這個地方我自己的感覺,跟身語意入滅盡定的那個過程是蠻像的。前面唸佛號是我們的行為,然後到覺受就等於是有覺知、觀察,最後是這種專注力的建立。好像跟身語意入滅盡定有點相應,對嗎?

【答】:

身語意入滅盡定,是這種模式已經建立起來了,然後經過行法實踐,它逐漸的形成一種理念、形成一種理論,你能夠拿來實踐。到那個階段才進入到入滅盡定行法。現在講的是,從專注於行法的內容到專注於行法帶來的覺受,然後再到如何去建立這種行法模式。這些講的是別教菩薩行法階段的狀況。但剛才講到“最終我們要到滅盡定行法”這是沒錯的。

【問】:

因為之前您講過行法模式,我的理解就是,要先建立行法模式,在行法模式下生起行法實踐,然後在行法實踐中來成就無上正覺。我自己又思考了一下,這個行法模式它是怎麼建立的呢?是不是就是依於道種智的行法成就,所以就能夠逐漸的建立起自己的行法模式。這樣理解有問題嗎?

【答】:

沒有問題;這裏面有一個細節我給您補充一下,就是建立行法模式與菩薩道種智行法兩個是並用的。在課前我們說過幾句關於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差別,現在再重復一下。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經驗主義是基於行法實踐的、基於經驗去建立的,基本就是聲聞種性的修行方法的理念,它是基於一件一件事情去做,然後形成一種經驗。

理性主義是從理性入手的方式。如我們上次舉的例子,在數列裏面,一個是數學的數字排列,一個是數學公式。菩薩行法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從智慧的角度去建立的,然後把從根本智的角度建立起來的行法理念、行法模式,在行法實踐當中反復調整、反復的磨合,最後形成自己的體驗。

因此菩薩行法模式一定要自己去建的,別人是沒辦法幫忙的。我們看到這些《經》和《論》上所提供的行法模式,是過去那些成就者的模式。所以沒有一個是決定適合我的,或決定符合您的需求。但是在經論裏整個過程都描述清楚了。

所以這裏面有兩個,就像上次提到的那個例子,一個是數字排列,一個是數字公式,看側重於哪一個,菩薩行法是從公式入手的。如我們上學時,甚至於上小學,學習過很多的理論、公式、理念、定理,其實都是過去人經過多少次的實驗總結出來的那些知識體系。

這個知識體系在我們還沒有去體驗的時候,我是直接從這兒入手去學的。這種方式就是以菩薩行法方式去建立的,不是讓我們再挨個去實踐一遍,然後自己總結出一套公式,再跟過去人去對比,發現是一樣的,不是這種方式。這是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照數字排列一個一個去算的,就是所講的經驗主義。第二種是從公式入手,然後再把公式運用到實踐當中,這就屬於理性主義的。

佛教是把這兩個合在一起來說的,就是根本智與差別智這兩種行法是不能分開的。但可以有側重,以根本智行法為核心的,就是大乘菩薩行法,以差別智為核心的就是聲聞種性的行法。但是兩者是不分開。

為什麼?因為,如果只靠經驗主義的這種方式去實踐,會形成自我的傲慢心,因為它是靠經驗積累起來的。雖經驗證明他這樣做是沒問題的,但容易形成聲聞種性的習氣。而菩薩行法的方式;就是在一切法當中我是可以修改的。菩薩行法的意思是說,我是根據過去諸佛菩薩建立的行法理論,來建立我自己的行法模式,這第一步是沒問題的。但是菩薩行法要在實踐過程當中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法模式,所以不是固定的。如果把龍樹菩薩的行法模式直接拿來,我們按照他的模式來做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佛教裏面,咱們能看到普光明殿的四位行法,它把這兩個是合在一起的,從理性主義入手,在實踐當中去運作,實踐當中若遇到的不同因緣,再來補充、調整自己的行法模式,最後建立起一個符合我們自己的那種成就狀態。所以要建立起來的成就無上正覺這種模式,一定是和其他的十方諸佛模式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可能有很多是相似的。等到那個時候,您把您自己的成就方式用「經」的形式集結出來,就是另外一部華嚴經,可能跟龍樹菩薩的不一樣,但這個是適合的。

【問】:

明白,我也想到了,這個行法模式肯定是要在不停的調整的過程當中,最後才能成為最合適我自己的那個行法模式。那麼這個調整跟道種智行法裏的那種不斷的調整,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答】:

道種智行法裏面,如果詳細說它實際是有幾個功能在,一個是說,您要建立自己的行法模式,如何到達生命解脫跟無上正覺。而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您這個行法模式的呈現。比方說在一切法中,是不是能夠保持梵行清淨、保持行法精進,這是由您的行法模式來決定的,不是靠我們的作意發心去建立的。作意發心是會退轉的。但是行法模式本身是不退轉的,它是理論性的,是能體驗出來的、能建立的,它會形成一種生命力量。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一方面要建立這個模式,另外一方面還要把那些諸法對我們的影響也要去掉。

所以這個過程其實是合在一起的。凡夫種性裏面「有法」生起的影響如何去掉它,菩薩道種行法,不是在內容上去掉它,而是在行法模式那個地方,如何去調整自己的模式,來去除這個內容對我們的影響,這樣就和聲聞種性分開了。因為聲聞種性的修法裏面,當這一法生起對我有影響的時候,要麼遠離他,要麼以三昧力息滅它對我的影響,但這些是可以退轉的。因為在下一個因緣下,它呈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就要重新來。這是聲聞種性在對待一切法生起對我們的影響,所用的方式。

菩薩種性是這樣的,當這一法生起對我有影響的時候,我的行法模式裏面,也就是說我的思惟模式裏面需要怎樣的調整,纔能夠息滅它對我的影響,而不是靠遠離它,也不是靠作意的三昧令這一法空寂。世尊在《大寶積經》上明確告訴我們,“不要以三昧力令諸法空”。這是針對聲聞種性那個方式來講的,所以它不是錯的,而是說聲聞種性是以三昧力令諸法空,它對我有影響的時候,我以三昧力,我心裏不動,是靠這種方式,而菩薩種性不是靠這個。

所以世尊說【勿以三昧力令諸法空】,三昧力令諸法空的那個「空」是有為法的、是呈現的。凡夫種性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令諸法空,就是以破壞諸法因緣令諸法空,這也是世尊反對的。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我們講一個桌子體性空寂,桌子為什麼是空?最常聽說的就是把桌子拆了,桌子昨天沒有、今天有、明天壞滅,所以桌子是空。把桌子拆掉磨成粉末,它的每一個粒子最終都是到達鄰虛塵、到達空。所以桌子是不實的,桌子是空的。這個對於我們沒有接觸佛法的人去理解,好像是有道理。但是在經典上面,佛陀直接告訴我們說,這叫做【以破諸法因緣故令諸法空】,是你把桌子拆掉了,你覺得它是空的。

我們在前面介紹彌勒菩薩講到諸法空的時候,曾經引用過《瑜伽師地論》上面的說法,彌勒菩薩說,我們看到桌子在就是在,不要說把桌子拆掉,於是桌子是空的,桌子在就是在,桌子對我們的影響,把那個「影響」去掉,纔是見證桌子那個空性。「空」不是說把桌子拆掉的那個空。所以世尊在經典上有兩種言說,是針對我們最常體會的、最常犯的毛病,一個是以破諸法因緣令諸法空,第二個是以三昧力令諸法空。世尊說這些都不是大乘菩薩的諸法空寂、自性空所代表的意思。

所以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直接告訴我們說,見諸法有就是諸法有,見諸法空就是諸法空,有則有,無則無,不會在「有」裏面去見那個空,也不要在「空」裏面去見那個有,這個才叫「諸法空相」。

所以,您剛才問到菩薩道種智行法模式的問題,這之間的差別我們就說清楚了,就是這一法生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如何把這種影響息滅,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要調整那種模式,當模式一旦建立起來,凡是這一法生起對我的影響,我們就全把它息滅了。這是他們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