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行法、梵行清淨、自我因素第一因》
2023-8-26
【問】:剛才講到的有關行法的問題,我覺得,當我對一個念頭生起關注的時候,就已經是行法了。譬如用華嚴的行法理念去關注它,這本身就已經是行法了。所以我覺得智慧和行法就是一體的,是分不開的。 可以這樣理解吧?
【答】:對於我們新來的同學來講,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是對我們以前學過華嚴經的同學來說,則要把它講清楚:在不同的行法次第上,思惟和觀照什麼時候需有體驗,什麼時候沒有體驗,那是另外一回事。 您講的總體來說確實是這樣。 當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這時就是行法生起,你關注這一法,這一法對我們就帶來體驗。
【問】:您說到行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會摔跤,我們也準備好在前行的路上摔跤。 您剛才講對煩惱的處理,我們要經過反覆的訓練,從得零分逐漸到能夠得六、七十分。那麼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我如何校驗自己是否證得梵行清淨? 假設我的負面情緒,或煩惱心越來越少,逐步進入一種比較心境平和、情緒穩定的那個狀態。是用這個標準來校驗結果嗎?還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校驗?
【答】:在大乘佛教的行法裡面,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來兩個根本戒律,也是我們評判自己行法實踐是否得力的標準,第一、是否安住梵行清淨;第二、行法實踐是否有增長。
梵行清淨的『梵』是大梵天的梵,代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也就是梵行清淨。任何一法來了,我是不是能做到梵行清凈? 得梵行清淨,就得解脫。 所以,如果是在聲聞種性行法裏的,貪嗔癡慢對我造成影響,乃至於懺悔心對我造成影響,在大乘佛教來看,這種影響都是破戒的行為。即便是懺悔心,也是破戒的行爲,所以這一點要把它看清楚。
至於您要判別,到底是哪一位行法? 這要依賴於您對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把握程度,比如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每一位行法裡的梵行清凈和行法實踐的智慧增長、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便在十住位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以前講過,當一法對我們有影響時,總體來說有四種方式能夠去除它的影響。
第一種:靠遠離這一法的因緣,跑得遠遠的來獲得一心清淨。這不是錯的,但這是共外道的。佛教不反對共外道行法,但是要知道,佛教行法的核心是不共外道的。
也就是說當這一法影響到我時,我的智慧力還不足以去應對它、去解決它,怎麼辦呢? 遠離它,去獲得一心清凈,這不是錯的,也是一種方法。
第二種:以入三昧故,令此法空。這個入三昧不是指大乘佛教的三昧,是聲聞種性的三昧。什麼意思?這一法對我有影響,我自己雖然無法遠離,但我在心裡說不要想它。就是在心裡面把這一法對我的影響去掉,這就是入三昧,令這一法不對我有影響。這也是共外道的,不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行法。
第三種:如實知。我知道這一法來了,但是我能夠以智慧力把它轉成無上正覺,把逆緣轉成善緣,這是大乘佛教裡面的不共別教行法,不是共法別教的。靠智慧力把它看清楚,把它解決。這部分在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講得很清楚。
第四種:任何一法生起的時候,我都知道這是如來地的一法生起的。已經去除了這一法是煩惱法或清淨法的差別。這是根本智行法,在華嚴經裡面,是等覺位以後的行法。
所以這四種方式用哪一個都行。如果最初階段這一法來了,對我有影響,我跑得遠遠的,沒關係,不要自責,這都是對的。但是一定要知道最終您要到達的地方。
【問】:我最近一直在學習華嚴,體會到一心清淨就是不要有分別取著。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讓自己保持正念,讓自己不再被執著束縛,當下確實是解脫了。在經過反覆的練習後,我覺得比之前的控制能力更好些了。這算不算是別教行法方式?
【答】:別教行法、共法別教、不共別教,這些概念要弄清楚。我不知道您的具體情況,但不管是共外道、不共外道的行法,佛教行法一定不要進入無想定,因為無想定是世間定。
【問】:我在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我的應對方式就是在五蘊的一切法當中,不要有任何的貪著,這是我目前所做的方式。
【答】:這裏沒有對錯的問題。但是您要知道,在原來的聲聞行法、共法別教,『貪』不是好東西,這個道理我們是明白的。但是,您要知道『貪』是基於生命本能的反應,是自性生命力的一種體現。所以您不要力圖把貪唸的力量從根去掉,這是沒有人能做到的。問題是當這個力量生起之後,它有兩個去處:一個還是以貪的形式出現,然後想辦法怎麼去對治它,這就是別教行法。第二個,是以無上正覺的因緣出現,所以它就變成有用的了。
比方說我們修行,行法精進、深入經藏這個力量是從哪來的?它們就是我們生命本體上的八部天眾、貪嗔癡慢這些東西生起來的。無非就是需要我們以智慧力能夠去管理它、能夠穩定地調動它。這在華嚴行法裡必須要清楚的。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生命當中有些法是可以連根砍掉的,沒有人能做到。為什麼現在的修行者,很難確立自己能不能夠到達開悟狀態、能不能夠到達初住位、能不能夠到達見性位,就是因為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要麼把無想定當做禪定,要麼把斷滅見當作行法實踐,這些是不可能到見性位的。 所以當我們把這些概念弄清楚、弄準確的時候,佛教行法到見性位,到入法界,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生命解脫需要『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核心力量,不依賴任何東西。如果『自我因素』不是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素,特別是在別教乃至於在凡夫種性,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方式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自我因素』代表生命當中那種主動的、有主觀性的,作為生命中一切法核心因素的那個力量,這點是進入華嚴行法必須要明確的,所以和聲聞種性行法的那個一切法無我是不一樣的。其實不是『無我』有問題,是我們理解無我這個概念有問題,以為是要把自我的這種力量完全去掉,這是去不掉的!
【問】:關於梵行清淨,不同種性有不同的理解嗎?像我們這樣華嚴初學者,該怎樣落實梵行清淨的行法呢?
【答】:不同種性對梵行清淨有不同體驗。梵行的「梵」就是印度教講的大梵天。「梵」是什麼意思?首先是根本智,或者是根本無明的體驗,才能到逹梵行的「梵」;其次就是依於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和本然存在,叫梵行清淨。當修行者到逹第七住位見性位時,就稱爲到逹大梵天得梵行清淨。雖然在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等不同的行法位次,對梵行清淨的體驗不一樣,但是最初的、最基礎的體驗就是在第七住位得梵行清淨,這在《華嚴經》普光明殿十住位的六品經文中已經講清楚了。譬如十住位的第四品就是《梵行品》,第五品《初發心功德品》,第六品的《明法品》,都表明梵行清淨是在十住位完成的。修行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就到逹梵行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