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在不同經典,稱呼不同,代表何種意義
【問】:《如來出現品》裏的文殊菩薩為什麼是如來性起妙德菩薩?
【答】:
這是為了與《十信位》文殊菩薩的種性分開。簡單說就是這樣的,容易理解。因為十信位的時候,比方說,我們現在的修行者那個覺悟力生起,都可以稱為這是文殊菩薩。但是在《如來出現品》強調的是「如來性起」,如來性起就是回到生命本體的,對一切法圓滿智慧成就的那個文殊菩薩,所以稱爲如來性起妙德菩薩。
【問】:
在唐譯阿彌陀經跟秦譯阿彌陀經裏也不一樣,一個是文殊師利,一個是妙吉祥。為什麼這兩個名字翻譯有所不同,他想表達什麼意思?
【答】:
您問到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在前面我們談到過,從漢地的修行者來講,如何來分辨這些翻譯的菩薩名?比方說,在《佛說阿彌陀經》的上首菩薩裏面,有乾陀訶提菩薩、有常精進菩薩。有的是按梵文的音譯來的,有的是翻譯過來的,有的是意譯的。要弄清楚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我們在解讀這些經典時,實際是生起我們行法的一部分。這些菩薩的名字,實際上在梵文裏它是不分別的。比方說《無量壽經》的經首,有的翻成文殊菩薩,有的翻成妙吉祥菩薩。在梵文裏面是沒差別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
這裏就牽扯到一個如何解讀經典的問題。解讀經典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解讀這個經典,他是怎麼講的,我就去怎麼理解它,我看到它就是一個故事,那我們就把它當作一個故事。現在的很多修行人是按照這種方式來解讀,是最普遍的、最容易的。
比方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世尊在舍衛國、或王舍城有這麼一次法會,這是一個故事,若是這個也沒錯,你就按照那個方式去解讀就行了。不管上座部的這些修行者認為我們大乘佛教裏面這些經典,到底在世間出現過,還是沒出現過,你認為它出現過它就出現過,所以這是第一種解讀,按照我們解讀人的意願去解讀。
第二種;是按照集結經典成就者的那人的意義去解讀。那就要想,他為什麼要這樣集結?比方說,在《無量壽經》的經首,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時出現,並且普賢菩薩在前,文殊菩薩在後。問題就是他為什麼要這樣集結,我們最開始講到,經典是成就者搭建出來的宮殿,他在搭建這個宮殿,集結這些文字的時候,決定不是隨便寫的。問題就是他最初演算這一部經典,那些塗抹掉的、調整過的那個過程,它想告訴我們什麼?就是離開我們自己主觀的對於經典的意願,而去探求經典的集結者,他所要表達的意義,這是第二種解讀。
第三種;就是我們已經明瞭,集結經典的成就者他要表達的意義。現在要做的是根據這個經典的集結者,他的這種成就方式,要重新建立起我們自己的《無量壽經》,要建立我們自己的《佛說阿彌陀經》的成就處。這時候就必須要知道,當初集結這部經典的時候,那個成就者他有一個演算的過程,有一個演算的底稿,這個底稿在什麼地方?我們現在沒有。但是當我們要把自己的修行成就呈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要建造我們自己的《佛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的時候,中間那個演算過程我們必須要有的。
如果沒有這個演算過程,直接就把我們看到的這個經文,拿來成就,我們是做不到的,這就是聞法模式。所以,為什麼《華嚴經》或者大乘經典,是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來建立的。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講的就是我們每一個行法的呈現。譬如要蓋一個房子,一定要學會這個房子背後那個底稿是怎樣運算的,要知道這個設計的過程。比方,我們現在看到《佛說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這是過去的成就者他已經搭建起來的這個宮殿。我現在要重新建一個,我同樣要有演算、要有計算、要有塗改。
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根據我們現在見到的經本,來生起我們的行法,這個行法裏面就是您剛才問的問題,為什麼他在這兒翻譯,在那兒就不翻譯?因為翻譯和不翻譯,已經不是集結經典的那一個人要表達的意義,因為他集結經典的時候只用梵文,不用漢文。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現在的修行者,行法過程中行法的一部分。也就是當我們理解文殊菩薩跟理解普賢菩薩這兩個名相的時候,一個是翻譯的,一個是不翻譯的。那麼我們針對那些不翻譯過來的菩薩名,要從智慧的角度、從內在體驗的角度去建立,對於那些翻譯過來的菩薩名,要從行法的角度去建立。
針對這種情況,你必須要給他一種解讀的方式,能夠見證它是不同的。不是用正確或錯誤來判斷的。不要講這個是不是正確的、那個是不是錯誤的,不是的。而是講哪一個更能夠讓我們的智慧得以建立,哪一個能夠讓我們的行法得以建立。
你從這兩方面去考慮就可以了。所以您剛才問,有一個是沒翻譯,有一個是翻譯的,為什麼是這樣?當這個問題生起的時候,是您自己的行法種子生起。因此這個時候就不要再往前推,問翻譯的那個人,他為什麼要這樣翻譯,為什麼那一個就沒翻譯?因為即便找到那個人,他說出理由的時候,也是聞法模式下建立的行法。
這是關於解讀經典的三種階段。第一種,依照我們自己的意願去解讀,這種解讀很多時候都是錯謬的,因為基本都是按照故事來解讀的。實際上與世尊要表達的「第一義諦」是不相符的。但不管怎麼講,這都是一種解讀方式。第二種就是要回到經典集結者那個人的成就上去,問清楚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第三種就是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成就者通過這部經典要告訴我們什麼,接下來是如何依照這部經,生起我們自己的行法和成就。
您剛才的問題在第三個,所以不是對錯的問題。您的問題非常好,但是我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給您,說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我們以前提供的,就是從我自己的行法來看,不翻譯的部分是密法言說的,是以智慧的形式可以到達的。翻譯過來的部分是以行法實踐的形式來言說的,是行法實踐可到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