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都不想,會落到無想天嗎?
【問】:
淨空老法師這樣說:「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念頭,心理現象跟物質現象是一不是二,它們兩個不能分開,一體的兩面,念頭是體,物質是現相。物質不可得,念頭也不可得,佛經上說得好,無智亦無得,無智是念頭,不可得是物質現象。所以什麼都別想,想什麼都不可得,希望你每天就想阿彌陀佛,為什麼?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來;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會現前,這就沒錯了。除極樂世界、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你真正要相信決定相不可得。」
這裡面是不是有些說得不到位的地方?例如「物質現象與心理現象」,我的理解應該是華嚴裏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的問題。並且什麼都不想,只想唸佛和極樂世界,應該全是妄想相,若沒有任何所謂的修行在裡面,所以應該很容易落到無想天。話說回來,這個「無想天」是屬於哪個位置呢?是化身世界裏的嗎?我記得您在講經裏提到過,但是我現在第二次聽講還沒有聽到講這集的內容,還請指點一下,謝謝!
【答】:
老法師說的理念,只是針對剛剛初學的修行者,不能深究。如果要是拿到華嚴行法裡面來,這裡面的問題還是很多的。我們從華嚴行法的角度先來看看老法師說的有哪些盲點。
“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念頭,心理現象跟物質現象是一不是二,它們兩個不能分開,一體的兩面,念頭是體,物質是現相。”
我們所說的物質世界,甚至說我們身心覺知的六塵世間,是如來法身世間,也就是眾生如來藏共法世間。這個世間的一切法,包括山河大地草木蟲魚,都是因緣生法,這是如來藏法身常住相。不管有沒有眾生的覺知,以怎樣的種性覺知,它都在那裡。所以,這不是眾生的心理波動造成的,這是如來藏共法世間,也就是如來法身世間。
假如像這裡說的,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眾生的心理波動現象,那麼喜馬拉雅山是多少眾生的心理波動纔有的?如果眾生的心理波動能夠構成物質世界、能夠影響物質世界,那麼,地球上沒有人不想天堂的,為什麼天堂不能現前?而且修行淨土的行者每天念阿彌陀佛名號,嚮往極樂世界,為什麼它不能現前?難道我們的嚮往心是妄心麼?如果是妄心,為什麼往生的人就能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到底這個唸佛的心,念極樂世界的心是妄心,還是真心?
如果唸佛的心是真心,那麼現前就應該能見到佛陀和極樂世界。如果唸佛的心是妄心,那麼死後也不會見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
所以不能把如來藏共法世間的一切法當作是心理波動的現象。
如來藏法身世間是因緣生法,眾生的起心動念,然後付諸行為,才生起因緣,促成世間相的改變。並不是說只有起心動念,而沒有行動作為就能改變。
那麼眾生的心理波動是什麼?不同眾生的心理波動,是不同種性眾生各自所居的報身世間;報身世間是不共法世間,器世間是共法世間。我們看到一塊石頭,你認識它是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就在你到報身世間。至於這塊石頭給你帶來什麼影響,這是根據你的種性來決定的。這個人看它是塊寶石,你看它是一塊石頭,完全是個體上的覺知不同,是不共法的。不共法的意思就是說,我認為這塊石頭是一塊寶石,並不能讓你也認為它是一塊寶石。我認為它是寶石的這個想法,只有在我的世界裏纔是這樣。
但是不論怎樣,不論多少人看這塊石頭得出來多少結論,這塊石頭就是這塊石頭。這塊石頭是在法身世間,就算是沒有人認識它,它依然存在。
所以要知道,無上正覺是不共法成就的,不共法的報身成就之後,再到如來地法身世間,這時纔看到諸法實相。
所以老和尚說的這一塊,是針對報身世界來說的沒有大錯。但是若放在如來藏世間來說,並不是這樣。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你沒見過,或者你對它們沒有生起覺知,但是那些事情照樣在世上存在著,只是不會在你的報身世界裏,它們是在如來藏的法身世間。所以要分清楚,法身世間和報身世間的差別。
“物質不可得,念頭也不可得。”
這是從性宗的角度來說的;沒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但從華嚴行法來說,從如來藏有法世間來說,物質和念頭是法界的一部分,世間相常住,法界常住;既然是常住,就是有的。
「不可得」的意思是「無所住」。但是「不可得」不代表沒有「法」,更不代表斷滅一切法。如果什麼都是不可得,修行人也就不需要修行了,因爲沒有無上正覺可得。
佛在經上說「得無上正覺」,說明佛是有「得」無上正覺的,只是佛陀不住在「我得無上正覺」上,而是「自知自覺已得無上正覺」。佛也說,眾生自性地的一切智慧德能,需要經歷精勤修法,需要成就無上正覺才能顯現。
所以,華嚴行法的修行者,不要住在「無所得,畢竟空」裡面。
“佛經上說得好,無智亦無得,無智是念頭,不可得是物質現象。所以什麼都別想,想什麼都不可得。”
簡單來說,「無智亦無得」就是於身心覺知一切法中生起正知見、正思惟,而於一切法無所得。於一切法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以至成就無上正覺。這部分佛陀在四阿含中說得非常詳細,總結出來就是:於五蘊法(色受想行識)、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入(六根對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生起的諸法)中,以四聖諦觀一切法,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落實在一切法,依此成就梵行清淨,自知自覺不受後有,乃至成就無上正覺。
無上正覺是有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可以到達的。不論是四阿含中的原始佛教理論,還是《華嚴經》的六位行法大乘佛教理論,都是強調正知見、正思惟。不能因為「無所住、不可得」就「什麼都別想」,不是這樣的!這是違背佛陀教法的。佛陀在經典中多次申明佛法和外道法的差別,核心就在於外道法不能深入微細起善思惟,不能生起以智慧為核心的一切行法,而佛教是必須要生起正知見和正思惟,然後精勤修行。
「什麼都不要想」就是住在凡夫種性的無明,「什麼都不要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從無想定到無想天。對於凡夫來說,這也是很厲害的工夫,因為世間的事情不會影響到他,但是這個無想定不出三界。因為只要哪一天生起念頭,一定還是在三界中。
無想定不是無上正覺,無上正覺才能出三界。從凡夫地到成就地,行法就是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行法的道場就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
所以,一定不要停留在無想定。在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進入
無想定,可以幫助我們盡快遠離煩惱、遠離雜染。但是需要盡快生
起正知見和正思惟,不能把無想定當作是佛說的禪定。佛教禪定的核心是正知見和正思惟。
“希望你每天就想阿彌陀佛,為什麼?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來;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會現前,這就沒錯了。除極樂世界、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你真正要相信決定相不可得。”
既然前面說了「想什麼都不可得」,而這裡又說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可得,「阿彌陀佛真來,極樂世界真的現前」,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如果說是「相」不可得,那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不是有「相」的,有所得就一定有「相」。所以,總體上說這段老和尚的說法,是把性宗和相宗,空宗和有宗混在了一起,會給很多修行者造成混亂知見。
關於具體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成就行法和理論,我們在講義中已經說很多了,有不明白的可再做討論。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有法成就的,乃至於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東方藥師琉璃世界,十方佛無量世界,都是有法成就的。空法只是成就這些世界的前行法,空法是針對凡夫種性的分別執取法所施設的。當我們明白了是凡夫種性的分別執取,造成我們身處娑婆世界六道輪回;這時候就是需要空法的時候,這個行法可以帶我們到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也就是得無生忍;到第七住位的時候,距離實際的十方法界還有很遠的距離,距離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成就,也還有很遠的距離。
第七住位無生忍成就之後,需要生起真正的正知見、正思惟,完全是實報莊嚴土的修法階段,這時候才逐漸到達十方法界諸佛國土;這就是有法生起階段,如果什麼都是不可得的,那麼十方法界諸佛國土也就沒有了,這是不正確的,
華嚴行法是法身菩薩的修法模式;因為它完全是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的行法。佛教中說到真正的「究竟法」,一定要在身心覺知的一起法中來獲得,一定不是靠外力所獲得的。外力只是成就的因緣,真正成就要靠自己,佛在經典說,有所依靠就是有餘,就不是究竟的。
“這裡面是不是有些說得不到位的地方?例如,物質現象與心理現象,我的理解說的應該是華嚴裏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的問題。並且什麼都不想,只想佛和極樂世界,應該全是妄想相,沒有任何所謂的修行在裡面,應該很容易落到無想天。話說回來,這個無想天是屬於哪個位置呢?是化身世界的嗎? ”
無想天是在四禪天再往上的一處,是五不還天之一。能到無想天的人,也是不被世間幹擾的,很像出世間,但不是出世間。只是三禪的修行者會到這個地方,到無想天並不很困難。
我們以前說過遠離煩惱的四種方法,「遠離」的意思是指不受它的影響,從而生起禪定。
1. 因緣遠離:就是看到有煩惱生起的因緣,趕緊逃避,這是聲聞法。躲入深山的修行者,大多如此。
2. 觀察明瞭遠離,看到煩惱來了,看明白了,轉換一下,這是緣覺法,很多別教的修行者大多如此。
3. 一切法平等而遠離,一切法本自空寂,自性平等,煩惱 菩提並無兩樣,轉無所轉,這是菩薩法。
4. 金剛智慧的成就而遠離,煩惱即是智慧,生死即是涅槃。
從佛教行法的角度來看,這四種裡面並不包括無想定。因為
從佛陀的行法理論就能知道,不論是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金剛菩薩乘,都是需要正知見和正思惟的。只有凡夫定、共外道定纔有這個「無想定」;無想定是可以遠離煩惱的,但是這個遠離煩惱不受影響的方法,不是靠明瞭諸法體性、諸法因緣、諸法顯相、諸法集、諸法滅等等智慧的生起來遠離的,而是靠「無想」來獲得的,好像是鴕鳥一樣,以不生起思惟覺知達到不受世間影響的目的。
無想定是不出三界的。因為只要是生起覺知,由於智慧沒有成就,也就是眾生的種性不是出三界的種性,即便生起覺知還是在三界內。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詳細論述過無想定,還包括四空天的情況,都是不出三界,沒有大智慧的。那麼,出離無想天,出離四空天的行法,簡單說就是生起覺知思惟,就是要回到佛陀的行法上來,也就是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成就無上正覺。
所以,如果是沒有到達華嚴行法的修行者,遠離一切法,修一切法空,不起思惟覺知,這是針對凡夫種性一切法的。但是到了華嚴行法的時候,就需要調整,要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以「無所住」為前提,然後生起正知見、正思惟,通過智慧成就,把事情看明白了,從而心地清淨,遠離煩惱,自知自覺不受後有。
所說的物質世間與智慧世間,相當於八識世間和四智世間,這樣理解沒錯。八識世間就是凡夫所在世間,就是認為這個世間是物質世間,也就是色法世間。而四智世間就是正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