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心清淨無所住是否更有把握到達極樂世界?

【問】:

若對大乘教理,比如淨土經典、華嚴經等明瞭通達,以持名唸佛行法修行,一心清淨無所住,一心精進無所住,不執著於唸佛法門,而在一一法中,反復訓練內在覺知行法,這樣修行是否更有把握在分段生死前到達極樂世界?

【答】:

同樣我們需要把一些概念要說清楚,這裡講“以持名唸佛的行法到達一心清淨無所住,一心精進無所住,不執著唸佛法門而在諸法當中訓練自己”,這個說法本身是沒錯的,問題是需把一心清淨無所住和行法精進無所住要定義清楚。

比方說,一心清淨是哪一個種性的一心清淨,是世間法裡的無想定的一心清淨?還是聲聞種性的遠離一切法因緣獲得的一心清淨?還是別教菩薩的以入三昧故令諸法空獲得的一心清淨?還是華嚴行法依菩薩善思惟行法所成就的一心清淨?都需要把它定義清楚。

持名唸佛能不能以菩薩善思惟的行法方式到達實報莊嚴土?如果只是持四字名號,一持到底的話,與華嚴行法十行位菩薩善思惟行法是不一致的。因為菩薩善思惟行法,確切的特點就是要生起名相,以名相建立判斷,以判斷生起分別、選擇,然後再去落實,所以這個名相不是靠四個字就能完成的。

在華嚴行法十信位的時候,講到《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裡面有無量名號,那些名號告訴我們,名號代表修行者對諸法的關注,有關注才生起反思,反思的過程當中要有名號,纔有覺知、思惟,所以名號不是四個字就能完成的,況且是無量名號。

有名號之後,到達十行位時,將名號與自己的觀察、覺知、思惟合在一起。名號怎麼變成思惟呢?將名號加入動詞、加入語句的判斷、加入分別,這都是在菩薩善思惟行法裡要有的。這是進入實報莊嚴土的時候,獲得一心清淨的方式。

在五十三參行法裡,第七行位無厭足王已經能夠在世間做主、能做王。非指統領其他人,有些大德們講到世間主、世間王的時候,把他講成世間的總統,世間公司的領導,確切講這是不準確的。佛經裡講到的世間主,指的是修行者能夠做自己的主人,第七行位無厭足王成就的時候是做自己的主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以善思惟行法,能夠管理自己的身心覺知一切法,這時的一心清淨無所住,是實報莊嚴土。

只是持名唸佛,不能到達華嚴行法的十行位,因爲與華嚴行法不一致。所以要把定義弄準確,才能認識清楚,這種行法是不是能到達我們想要到的那個地方。後面行法精進也是一樣。

後面說能否更有把握在分段生死前到達極樂世界?這背後有一個盲點,把極樂世界當作另外一個成就處所了。從總體上來講,有求皆苦,包括修行者求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也是苦差事。

從佛教原本的行法理論來講,什麼時候到達極樂世界?若成就「一心清淨無所處,行法精進無所住」這兩個,就叫極樂世界。無所住的意思與無所求是一樣的。在華嚴行法,當我們把自己的行法定位在當下的一切法當中,如何息滅一切法對我們的影響,同時還要能夠明瞭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切法,極樂世界在當下是能夠現前的。

所以不會有分段生死前後的問題,當我們講到有分段生死的時候,一定是有所求的。就是我現在這一生不是極樂世界,等我這一生滅壞了再到極樂世界,這種在佛教行法理論核心講是有所求的。這種方式到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是可以的,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它。

但是,從佛教根本的成就理論來講,世尊告訴我們要以智慧力在當下的一切法當中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其中獲得生命解脫的部分是聲聞種性可以到達的,成就無上正覺是菩薩種性的修行者可以到達的。

因此,「一心清淨無所住」是聲聞種性可以到達的。「行法精進無所住」是菩薩種性可以到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