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經首的言說,還原到自身
【問】:
您講的這些概念我知道了,但是沒有一個例子參照,就不知道怎麼去運用。 比如說,舍利弗問佛,或者是舍利弗問觀世音菩薩,它到底代表什麼呢? 我還是屬於妄想相的理解,就是「佛」是自性的一部分,「舍利弗」是聲聞乘的一個智慧,然後他就去問佛。 我還是在妄想上,不知道該怎麼去體驗?
【答】:
我來給您舉例就好了。 因為這一塊兒確實是我們以前從沒接觸到的行法,就是報身世間的行法。 比方說,《佛說阿彌陀經》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來演說的。 首先您要明確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在整個的佛教經典裡面,它是代表怎樣的意義,比方說,它和王舍城的方式有什麼差別? 跟普光明殿的方式、跟摩竭提國的方式有什麼差別? 最初的時候,您不需要非常準確。 因為行法體驗本身,最終是綜合在一起的生命體驗,它不是數學公式,說這個是錯的,或那個是對的,不是這種方式。
《佛說阿彌陀經》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演說的。我們看它的經首,是以「身」所在世間的這種方式來建立的。 華嚴經《入法界品》也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上座部經典《阿含經》裡面百分之七十的經典都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演說的。
《佛說阿彌陀經》上來就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演說。 基本我們能夠確定這部經典一定要落實在「身」所在處的行法實踐上的,依此來建立這部經的成就。 假如佛說阿彌陀經上來就講,「一時佛在普光明殿與諸菩薩俱」,那這部經的種性就完全不一樣了。 比方說,《圓覺經》上來就是「一時佛在普光明講堂與十二菩薩俱」。 看到這個處所您就知道,《圓覺經》的種性跟《佛說阿彌陀經》的種性是完全不一樣。 至少這裏有一個總體的感受,就是阿彌陀經一定是在我們的身所作法,身所在世間,以某一種方式能夠建立、能夠成就的。
再來看十六位比丘加四位菩薩,比丘在前,菩薩在後,意味著這部經,是以十六位比丘為核心建立的。比丘是指身的行法能夠建立的,菩薩是智慧行法能夠建立的,並且明顯看到是比丘在前菩薩在後。這個我們也能夠體會到,這部經它是以身所作法、身所能到達的行法,在世間能夠建立的。實際解讀這部經,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把它確立,最終到達我們自己的覺受,既然我們是在這個世間靠行法實踐能夠建立,怎樣建立? 後面描述的就是怎樣建立。 到怎樣建立的過程時就已經轉到報身世間的行法了。
但這個行法實際是抓不到、摸不到的,就是我到底怎樣來建立? 具體細節就要看後面經文,比方說「世尊告舍利弗尊者」,以這樣的對話形式、這樣的經文形式,告訴我們說,內在的覺悟力如何到達我們自己生命當中的舍利弗那個因素。也就是說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世尊說的那些話,我們先不講他說什麼。世尊說的那些話,代表的是我們自己的那種覺悟力的生起,他要演說的那些話代表我們的覺知、思惟、觀察是能夠確切建立的。
經典裏凡是說到演說、普告、誰跟誰說,這些一定是能夠確切體驗、能夠建立的,所以靠覺悟力能夠生起的這種體驗,就是世尊在說話。然後這種體驗具體的呈現形式是什麼? 就是世尊說給舍利弗的。所以他那個呈現形式,就是以舍利弗尊者作為世尊講話後,要落實的那個地方。所以這裡就要明白,舍利弗尊者代表哪個因素,在過去的經典裡面,您若能夠集結出舍利弗尊者所代表的意義,就不會是文字化的,或我能給您定義的了。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講到三皈依的時候,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為什麼要深入經藏呢? 就是像舍利弗尊者它所代表的,在我們的行法實踐當中,具體是哪一種模式。它是通過大量的經典把它呈現出來的。這是其他人沒有辦法代替您,把這個定義呈現出來。當我們說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第一,這個太寬泛了,這是一種總相的說法。他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智慧也是第一,他們兩個有什麼差別? 難道須菩提長者智慧第二嗎? 他是解空第一,與舍利佛尊者的智慧第一有什麼差別? 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迦旃延尊者是論議第一,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
像這些因素,都是要依靠過去那些經典,反復的去體會才能知道,原來在我們的行法實踐裡面,以這種方式來建立的知見,就是我們自己的舍利弗尊者。 然後以一種反思的方式、一種反復叩問、思惟的方式來呈現出來的,就是須菩提長者。所以它是能落實的,當您把這些因素都落實的時候,《佛說阿彌陀經》它就不是文字性的,而是生命的一種呈現。
假如我們以《佛說阿彌陀經》為樣本,要把《佛說阿彌陀經》轉成自己的行法,怎樣來轉? 首先要知道,那十六個比丘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並且確立在行法體驗上怎樣才能建立。 不是在概念上, 概念上的只是第一步,不是說不重要,在概念上知道的只是說法第一、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等等,概念上的容易理解,問題是體驗上如何區分?
當在體驗上能夠確切建立的時候,後面的部分就是「佛告長老舍利弗」。您才能知道這是在我們的體驗當中如何建立、如何生起的。 這樣《佛說阿彌陀經》就從經文轉成體驗,當轉成體驗的時候,直接就在實報土。
【問】:
師兄的意思是說,要去體會每一位比丘,那要去讀大量的經典,纔能夠真正的理解,然後還原到自己的行法上,這就是真正的體驗,體驗每位比丘他在行法上的區別,因為每個眾生種性不一樣,讀經典的時候,他的體會也不一樣,所以自己的舍利弗尊者、自己的每一位比丘可能也不一樣,是不是這樣理解?
【答】:
這個是說,最終的時候大家都是類似的,都是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意義都應該能體會差不多的。但是要注意,這就好像跟小孩子學走路一樣,最初的時候可能那種體驗不準確,甚至跟經典本身有錯謬,沒關係,都要有這樣一個過程,最初可能是粗線條的。 比方說十六個比丘裡面我可能找到了四個、五個,我能知道這個體驗是怎樣的,逐漸的來微細、來準確,讀的經文越多,體會的就會越微細、越準確。 所以不是一下就到位的。
【問】:
是不是要去讀《阿含經》? 因為我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它裏頭沒有對它有過多的描述。
【答】:
讀《阿含經》那是最好了。 咱們漢地的阿含經一共一百八十三卷,從頭學一遍,大概兩年時間。 特別是《雜阿含》,一共一千三百部,但它每一卷都很短。 因為從佛教經典集結的歷史來看,大乘經典、祕密佛教經典都是比較靠後出現的。 那些聲聞乘的名,還有佛菩薩的名,是依照什麼來建立的? 它是有非常準確的核心定義。 怎麼定義的? 是靠最早悉達多太子成就釋迦牟尼佛,他的所有言說裡面,逐漸逐漸的演化出來的這種定義。
所以您要讀最早的阿含經,當然是最好了。舍利弗尊者、富樓那尊者、目犍連尊者,他們所有的屬性都是依照那些經文來的。這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深入的經越多,對於經文的言說方式,就體會的越微細、越準確。如般若經裡面,有大量的都是須菩提長者與世尊論議,另外是文殊菩薩、天帝釋與世尊的論議。 為什麼這幾位最多?
因為它有核心的意義在裡面,就是般若的成就要依照這幾位來呈現。 而且不同論法的人,他們之間所呈現的般若的意義是有差別的。 也就是說般若成就,比如說要依照文殊師利菩薩來落實、依照天帝釋來落實、依照須菩提長者來落實,那個落實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具體怎麼不一樣,如何能體驗,這就一定要在您自己的生命因素裡面找到它纔行。所以當我們說般若智慧成就,一定要知道以哪種方式來建立。
如果只是講般若智慧成就、獲得一切智、得無生忍,這些都是概念化的,要體驗到它,就要知道經典裏說到須菩提長者與世尊論議,像《金剛經》就是須菩提長者與世尊在舍衛國論義的,到底講的是什麼? 金剛經要如何去成就它? 根據這些因素您一下就能體會到了,而且是直接到達那一部經的成就模式上,決定不是從那部經的故事,去揣摩這部經的成就,不是的。他的經首論法的過程,完全可以在行法實踐當中體驗到,這種體驗就是那部經的證量現前。
您可以嘗試一下,比方說先把舍利弗尊者、須菩提長者,這些我們常常聽說的重要的因素找出來,就是在行法實踐的時候,我是以哪樣的形式建立行法的, 而這種行法是我們自己的舍利弗尊者。 先把因素找到,然後再與其他的因素合在一起。 比方說舍利弗尊者問觀自在菩薩後,生起《心經》,那麼這個心經是怎麼建立的? 舍利弗尊者與佛陀的對話,形成《佛說阿彌陀經》,那麼這部經典是怎麼成就的? 他有這樣的一種經典的言說模式。 您把這個模式體會到的時候,所有經就都打開了。
如華嚴經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在天宮演說的,天宮、寶殿、菩薩演說,這個一定在我們的行法實踐裡能夠體會到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反復強調。 哪個是須彌山, 為什麼在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是怎樣的意義? 若能體會到它,華嚴行法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才能真的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