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經》的實相觀與華嚴行法的關係
【問】:
您說《觀經》的當機眾是聲聞乘,就是凡夫,因為沒有菩薩。《觀經》裏也有一個相觀和真身觀,是不是裡面的相觀就是有相的,然後真身觀就是實相觀,是不是可以說修行者是從凡夫聲聞種性最後到達實相觀,就是進入了菩薩種性。可以這麼理解嗎?
【答】:
假如沒有體會到我們前面講的法數的解讀問題,密法言說的問題,這樣的修行者要到達實相觀,實際是不容易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過去的很多修行者,要轉到華嚴學習的時候特別困難,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大乘經典是要從內在生起的問題。
剛才講到實相觀,我給您舉一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說身心覺知一切法,還有世間一切法皆是如來法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但這僅僅是華嚴行法十信位時就要明白的道理。在十信位我們就知道了世間一切法皆是如來法身成就地,身心覺知一切法皆是智慧成就處,《觀經》也是一樣。
實相觀是怎樣一個實相?就是我們要明瞭所有一切法,身心覺知一切法皆是極樂世界一切法,皆是如來法界一切法。那麼我們觀世間一切法,叫不叫觀如來法身?其實這在別教理論裡面,管它叫實相觀是沒錯的。但是我們現在放在華嚴行法理論裡面就看到,並不是說因為我們學習了華嚴理論,就把《華嚴經》的理論抬高一塊,不是的。華嚴行法理論是建立在完整的修行次第上的,就是說修行者從凡夫種性到如來地,中間所有的行法都展示出來了。
所以《觀經》的成就模式取決於經典所到達的地方,還有這部經是怎樣言說的,是不是強調內在覺知行法的建立,如果沒有強調,那麼那個實相就是《華嚴經》裡的十信位;十住位以後是很難到達的。
所以同樣是實相,比方說,作為修行者,一定要把修行力量放在報身世間不共法成就的行法模式上,千萬不要放在如來地的模式上。因為站在如來地的模式上來講,一切法只要是因緣所生,皆是善法;因為都是某一法體性的顯現,所以皆是善法。
如來地的角度,一切法皆是善法。哪些法不是善法呢?就是斷滅見的,此法不會呈現,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是善法。因此,站在修行者角度,要能夠鑒別,就是要相應,要和我們人性的這些特質相關。像剛才講的,對修行者來講,我們有慈悲心,有生起智慧的力量,這是本體就有的。慈悲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都是我們人所具備的一種力量,把這個力量發揮到最圓滿是我們所要到達的。
也就是說,站在如來地的角度說,三惡道同樣是善法。但是從修行者來講,我們不要到三惡道去,不要到畜生道去,因為畜生道是沒有覺知性的。沒有覺知性,怎麼能帶領畜生道的眾生到達自在解脫,到達無上正覺?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只有在人天兩道才能到達。所以站在修行者的角度才會說:我一定不能到三惡道去,我要到達生命自在解脫與無上正覺。所以,我們是有簡擇的,要把這兩個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