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正確的解讀模式

【問】:

關於蘋果實相的問題講清楚了,特別是講到修行者應該是自知的。檢驗的方式就是依照華嚴經上講的,自己如果是到了十行位的時候,已經能夠明瞭如來地的十種智,因此完全是可以自己檢驗在無生法忍階段是否與實相相應。是不是應這樣理解。

【答】:是。

【問】:

在第九行位的那個故事是密法成就。要想讀懂密法成就,就必須掌握正確的解讀模式,這需要一個過程和方法,末學有個疑問,您以後會講嗎?應如何去獲得?我現在是不懂的,我想也不會哪天它會自然獲得。

【答】:

關於經文解讀,我們在二十八講裡面,從第七講到第十三講講了很多,尤其是「法數」講的特別多。但是對「綜合解讀」確實沒有詳細講。但是我們在講課的過程中,好多因素都講過了。如果把這裏面具體的內容再詳細講的話,我們或在講課當中,或以後再找機會,把經典的語言問題專門列出來。

因為這一塊兒是過去的善知識沒有明確談到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座的修行者,當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的時候,到達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乃至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我們也要到達龍宮、到達南天鐵塔,要集結經典帶到世間;那麼,你的經典要怎麼集結?是按照我們現在人的這種方式去說,還是以過去諸佛的言說方式、名相去說,這是要分開的。

如果按照現在眾生的語言去說,我們就很難管它叫「經」;因為我們現在都是「顯說」。但如果按照過去諸佛的方式去言說,您就必須要知道經的語言規範。「經的語言」是有規範的、有規則的,這些規則必須要用專門的時間,把它詳細的講出來纔行。

在講課的時候已談到過,諸如:法數、名詞、動詞,甚至連接詞。像這裏講到的:【我於夜分廢音樂時,父母兄弟悉已眠寢,】這些都是有順序的,有名詞,名詞裏面又有很多其他因素,都要考慮到纔行。我們在講課時候談到過,譬如:解讀經首,先把名詞找出來,名詞在我們自己的體驗裏面到底對應哪些因素,你要能找到它。

「名詞」是指當下一切法存在的那個因素。「動詞」代表確切的生命體驗生起。名詞之間的交互,比如:舍利弗尊者或者文殊師利菩薩向佛陀提問題,這在言說上是有方向的,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向佛陀提問題,還是誰提,它有一個方向,誰在前誰在後,語言是指向誰,名詞又指向誰,這些都有它的解讀方式。我們還原到行法的時候,就要知道哪個是我自己的文殊菩薩,哪個是我的佛陀?或我在兩個因素之間,如何從一個因素到另外一個因素的生起。

這種生起為什麼不用名詞呢?因為它是代表一種生命體驗、生命活動的建立。也就是說我們經裏講的都是生命活動的一種呈現。如果我們能夠完全解讀這些經典裏面說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直接到達集結這部經的那一個人的成就上去。比如我們能夠把華嚴經完全解讀出來,還原到龍樹菩薩他集結時的那個狀態上去,我們自己就和龍樹菩薩是一樣的。

因為這裏的語言用的非常準確、非常有講究的。這個規範確實不是靠一兩句話可以講完。只能給您推薦我們在二十八講裏面講過一些,在每一次上課的時候也講過一些,您按照那些去解讀,基本上裏面核心的東西就能呈現出來,至於更詳細的,則需要有機會再講。

【問】:

在第九行位的經文裏為什麼說;我於夜分?父母兄弟代表什麼?為什麼是童女?他們為什麼都睡了?這些因素跟具足優婆夷之間有什麼關係?他們是優婆夷生命當中的什麼因素?為什麼要在晚上上樓?然後仰觀星宿,為什麼要仰觀?星宿又代表什麼?每一個都是未知數,若僅有一兩個還可以猜一下,當都是未知數時,就放棄了。

【答】:

您這些問題是很好的。在最初的時候,您解答它可能會有些障礙,沒關係,慢慢來。如果從經的角度來講,比方說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或其他的成就者集結其他經典,他們為什麼要用經典語言去說?他本來就有一種因素在裏面,就是說這些文字的描述,並不是直接告訴你的,你必須要通過一種思惟模式來體驗到它背後的東西。它背後的東西是龍樹菩薩要告訴你的。所以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體驗,有一種模式要去建立。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的修行者,已經體會不到文字後面還有一層東西。所以我是站在這個立場上給您說,它有解讀方式。但是從經的角度來講,我這已經是超綱的,是不能這樣講的。必須要通過思惟、自己的行法建立,去發現它後面有東西。也就是說,站在我給您彙報的這個立場上來講,我告訴您這個文字後面是有東西的,這就講完了。至於後面那個東西是什麼,是您自己要去開發的。

【問】:

明白;自己要親自體驗,您是沒有辦法替我體驗的。但是在明白經的語言這個規範上,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否則的話,雖然知道這不是神話故事,但還是不知道它是什麼?

【答】:

這就牽扯到關於宗教語言學、語言解讀的問題。因為這是所有宗教經典共同的方式;它是同樣的文字,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從字面去看像個故事一樣的,這是給剛學步的人、不瞭解的人去看的。另外一種是入門之後要去找到後面那個東西,這個過程要自己去找的。從集結經典的成就者來講,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文字的東西,而是後面的東西。

我們體會到這兒的時候,後面的東西就大膽的去找。至於說我可能今天找到了兩個點或者三個點,明天找到更多,這是一步一步來的,沒有一下就到的。在最初我彙報經典解讀的時候,其實也考慮過要不要把這些東西,那麼詳細的像字典一樣來講明白,這是值得考慮的。因為我們不能建立一個像字典一樣的東西,把它直接翻譯過來,這和經典的言說方式是違背的。

【問】:

對的;我也有一點點體會,就是每一個名詞背後怎麼來的,它在哪部經裏出現,代表的就是那部經它本身的含義,還是要回到名相原來最原始出現的地方,去讀懂那部分,然後再回來看,就能體會龍樹菩薩在講什麼。是不是這樣的?

【答】:

這個要慢慢去體驗;在十行位善知識裏面的第三位具足優婆夷,四十華嚴翻作辯具足優婆夷,「辯才優婆夷」意思是所有經典裏面世尊講的確切內容,他決定是可以捕捉到、決定可以講出來的。如果放在我們自己的行法當中就知道了,如果我們見到善知識也好、見到大德也好,說他成就到登地位、成就到等覺位,乃至於已經成就到如來地。

但是如果像這些解讀,還當作是故事在講的話,確切講沒有到達第三行位,這是有標準的。第三行位「辯具足優婆夷」是必須要知道的。在十住位的時候實際已經談到這種行法,就是【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這是十住位裏面要去訓煉的。到十行位第三行位表現出來的,就應該是對經典裏所有的東西,都能夠通達無礙。

假如我們詳細看,菩薩道種智從十住位到十地位、或到等妙覺位,它又分幾個不同階段;到達十住、十行位的成就者,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不管多少經,他都能照著諸佛菩薩講的,講出來的絕對不會錯。

十回向位、十地位要逐漸過渡到繼續講。「繼續講」就是十方諸佛由於某些因緣,有些東西還沒講出來的,沒講出來的那一部分由誰來講?如果我們能成就到十回向位、十地位的時候,要能把那一部分講出來,所以一定是符合佛陀講法的規範纔行;像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到龍宮裏集結出來的。如果從我們世間所見來講,這就是龍樹菩薩到達登地位之後,繼續十方諸佛的那個講法,把沒講的、沒集結的,他又繼續講出來。

這是作為修行者,到十回向位、十地位的時候,必須具備的標準、要有這樣的成就纔行。不是隨便定義,說某某某到第八地位、甚至到等覺位,然後讓他講一部經典就像講故事,不是這樣的,經文裏面是有確切的標準!

我們作為修行者,在十信、十住位之前,聽別人講能夠不聽錯就很不錯了。當然,也可能是他講錯了,造成我可能聽錯了,這是我們沒有遇到真善知識。像文殊菩薩給善財童子講的:「你要想成就無上正覺,必須要去尋求真善知識」。他講錯了怎麼辦?那是他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喫瓜落兒的,他誤導我了,那是我的福報不夠。

但是到達十住、十行位的時候,對所有佛陀的經典,決定是能夠通達的,之間沒障礙,他講什麼我聽什麼,不會錯,甚至我知道他講的哪兒有問題,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我是清楚的,這是在十住十行位。若只能照著別人的講,是沒有辦法繼續講的。

十回向位、十地位的時候,要過渡到「繼續講」,對十方諸佛有些因緣下沒講出來的經典,你要能繼續講。就像龍樹菩薩一樣,他入龍宮集結《華嚴經》出來,這是人家有這個成就能夠展現出來。不是靠貼標籤貼上去的。

【問】:

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他對佛陀的經典能夠完全通達。也就是說到了十行位的行者,必須對經的語言規範要瞭解。

【答】:是的。

【問】:

「經」的語言規範應該有幾部分,很多名詞都是世尊在根本部經典裏面出現過的。還有一部分已經出現在《阿含經》裏,比如他說佛的弟子是從口而生。這在《阿含經》裏已經是屬於密法言說了。對吧?

【答】:是。

【問】:

這是在密法言說上,再加上密法言說就更不懂了。原始的經典都不懂,這部分因為是當時的歷史文化、民族的特性用的術語。所以經的語言規範真的要瞭解的話,它方方面面的東西太多了。

【答】: 我同意您說的。

【問】:

我讀《雜阿含經》還是有些困難,對經的語言上的真實含義,用理性來理解的話,還是不能理解,比方說怎麼理解「從口而生」?

【答】:

這個要符合經的言說方式。我們現在的人讀佛經要超越兩個障礙;一個是按照經的形式來說的。一個是依印度的那種文化方式來說的。所以這些都要把它呈現出來纔行。否則的話,我們距離世尊在的那個時期越遠,中間加進來的雜質就會越多,能理解它的實際意義就越難。

我們通過學習華嚴經,其實是建議大家到佛教的經典裏去,直接去聆聽世尊的言說,不要害怕聽不懂,因為您是直接面對世尊的。在這個過程裏面逐漸的把世尊的說法方式、定義方式、言說方式體會到,您當下就能夠直面世尊,這些法義就能呈現出來。如果中間總是把字典拿過來、把這個說法拿過來,您會受到字典的影響,受到中間一些因素的影響。

【問】:

是的;比如說「大海」這個名詞,世尊在《雜阿含經》裏已經解釋過了,我是看到那句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海是這個意思。回頭再讀華嚴經的時候,對大海、蓮花、魔這些名詞,我就能夠體會到他的實際意義。

【答】:

像您說的這個,在經典裏還是屬於世尊是直接說的,說「我講這個名詞跟你理解的不一樣」,但這些不是所有的。像您剛才提的問題裏面說:“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等他們都昏寐了?為什麼在晚上的時候我纔有這樣的行法生起?”這些可能都是世尊沒有直接講的,要把它挖掘出來。

總體來說,因為第九行位馬上就要到迴向位,到世間法,進入開始應用的階段。所以到第九行位的時候,相當於「智慧」一定要在一切昏暗當中能夠建立起來。所以善財童子是在晚上去見他的。總體上表達的就是智慧甚深,不是靠我們肉眼能見到的,肉眼見到是黑色的。

【問】:因為到了十地位的時候都是夜神了。

【答】:

是的;都是夜神,不是代表都是在晚上纔去見善知識,而是說不是靠肉眼去建立的,要靠智慧眼、靠法眼來建立。像五百童女、像父母兄弟這些,我們原來對世間法的這些說法、對五蘊身的這一切法的影響,先讓它暫時的息滅下來,只專注在「智慧領域」這一塊。它裏面很多細節再去看一看。

【問】:明白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