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三觀與四智行法的差別
【問】:一心三觀和華嚴的四智行法,在行法上有什麼區別?
【答】:
詳細講,兩者是不一樣的。 「一心三觀」,若從行法的角度講,就要回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理論言說裡去纔行,同樣還要把它放在不同的種性下來判斷。
「一心三觀」,我們要看是不是有一個「一心」和空、假、中的「三觀」,兩者是否是一體的。如果不是一體的,這就是別教形式的。三觀就是空觀、假觀和中觀,空、假、中是《法華經》思想的理論核心,這在羅什大師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羅什大師到中國,給我們帶來了兩個特別重要的佛教理論:一個是禪宗理論,一個就是中觀理論。禪宗理論是從般若行法生起的,中觀理論是從《法華經》的理論生起的。到了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時候,他把同一個時期的嘉祥師、淨影師的地論宗的理論,結合在一起,創立了天台宗「一心三觀」的理論。
從行法上來說,「一心三觀」是指行者能觀空、假、中的「一心」,還是指空、假、中「三觀」即是一心,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從別教的角度講,「一心」和「三觀」是分開的;「一心」是能觀,「三觀」是所觀。但站在圓教的角度來說,「一心」和「三觀」是一體的。
如果結合佛教整體理論,來看天台師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經典背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天台師在法華宗的理論裡面強調「一心三觀」。
我們過去講佛教史的時候,提到過《漢唐時期中國佛教諸宗祖師及大事簡介》這張表格。這張表格雖沒有把那個時代所有的大德、善知識列出來,但是重要的大德、善知識都有記載。智者大師是公元538年到公元597年時代的人,處於隋朝末年。他老人家和淨影師、嘉祥師是同一時期的。天台宗的初祖是惠文尊者,二祖就是慧思禪師(南嶽慧思),三祖就是智者大師。雖然智者大師是第三祖,但是天台宗的理論基本就是智者大師創立起來的。智者大師的理論是基於公元600年前中國的社會情況,在中國佛教這樣一個經典背景下創立的。
所以對於600年以後進入中國的佛教經典,在智者大師的理論和理念中並不包括。 比如玄奘大師,是公元602年到664年時期的人。他老人家642年回到長安時,帶回來完整的瑜伽行派的理論,裡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著作,像《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成唯識論》,這些理論都是在600年以後纔有的。在唯識宗的理論裡面,對於唯識,有法世間的闡述都更詳細,更明確,更系統化。再比方說八十卷的《華嚴經》,《楞嚴經》,還有700年以後,在我們中國逐漸才具備的密教的經典,這些都是600年前,智者大師所處的時代所不具備的。所以,我們必須結合智者大師所在的年代及那個時代中國的經典背景,才能更合理地準確解讀智者大師的理論。
淨土宗的藕益大師,對天台宗智者大師的理論是非常有造詣的。如果大家有機會閱讀藕益大師的全集,有180卷,其中重要的著作都是依據智者大師的理論來闡述的,諸如智者大師的代表作《法華經玄義》《摩訶止觀》。藕益師對於法華宗的理論掌握的非常到位,從其《教觀綱宗》以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就能看到藕益師對天台宗藏通別圓理論精髓的深刻認識。
《華嚴經》的四智行法和「一心三觀」是不同的。四智行法完全是「有法」生起的,按照住行向地四個次第來言說。在四位行法中,十住位成就一切智,十行位生起道種,十迴向位道種智建立,十地位道種智成就。如果廣義來講,四智法在整個唯識理論裡面,是講世間有法生起的。也就是說,任何一法的生起,在佛教理論裡面,都是依照四智法的形式來言說的。這是從世間顯相的角度來說一切法的生起,不是從本體上講的。
所以從整個佛教理論來講,我們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如何在世間顯相,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八識模式,一種四智模式。四智模式,就是清淨世間模式,實際上就是智慧覺知模式。
站在整個佛教理論裡面來看,若一法的生起,是按照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四個階段來言說的,並不是華嚴四位行法。
這是關於四智行法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念頭生起,四智法是講世間一切法生起的言說覺知的模式。
一心三觀是從一心可以三觀,心作為主體,三觀是心生起作用時候的三種模式: 觀空、觀假、觀中。但是對於三觀,每一法是如何生起的?這個問題的闡述,沒有像後期的唯識理論,瑜伽行派理論講得那麼詳細,那麼規範和系統。
所以,從理論的核心來說,一心三觀是很明確的: 觀空、觀假、觀中,三觀。但在後來的瑜伽行派理論裡面,會把每一個念頭的生起,以四智法的形式言說。這在六百年前的這些大德們的思想當中,這一塊是比較模糊的。
所以講到法界生起的四智行法的理論,要依於整個瑜伽行派的理論系統,以及密教的理論系統,綜合起來我們才能看清楚。儘管都是華嚴宗的理論,在八十華嚴進入中國之前的,華嚴宗的祖師們,在描述一切法生起這一塊,也還是沒有八十華嚴進入中國之後的這些祖師們的論述來得清楚。
這裡我們大致把一心三觀和四智行法區分開了。詳細的細節,大家可以去查閱天台師的有關一心三觀的理論,然後再去看華嚴的四智行法是怎樣生起的,做一個對照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