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需要做很多的調整》
2023-10-21
【問】:學佛以後大的貪嗔癡慢疑一一有所調整,但有些表面上不礙事的習慣在學華嚴以後顯露出來。比如說,喜歡說好聽的話譲身邊的所有人(熟人陌生人)開心是常年積累的習慣,雖然盡可能找真實可讃的地方去說,但這個既定的模式不是如實知如實體驗的模式,我反思背後到底是什麼叫我這麼刻意,老實說開始學華嚴以後我問題多多,因為發現自己不會的東西太多,好像是在一個個感情模式下運轉的簡易版機器似的,請教張師兄這個例子裡凡夫模式下的作意換做道種智的行法抓手在哪裡?我之前著急沒開始學七十講,也是因為有一個個生活案例跳出來,但著急是不是就等於失去了梵行清浄呢?
貪圖別人因我而和顔悅色是不是也是貪?我為什麼要去改變別人的狀態?可以說討好別人是一個須彌山嗎?上升這個須彌山頂就是我在觀注我討好別人的習性,我的天帝釋迎佛了,但我怎麼確定我真得梵行清浄了呢?我體驗自己沒有感情衝動,沒有自我打壓,我就是想明白這個習性形成的原因,目的和正確使用背後那種力量的方法,很髙興自己有這個緣,那我進了妙勝殿了嗎?為什麼下一步還是不清晰明瞭呢?是大眾(眼耳鼻舌身在這一法的印記)的缺席嗎?我可以將自己種種“討好別人”的行為按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有共同點的作意顯相在一瞬間生起,接著就不知道下一步是給自己套個更大的帽子(貪?或者是靠別人的肯定來確定自己的存在?或者是利他的本能?還是我住在和諧相處的特定顯相上?)我怎麼判斷自己不是“無效”想得太多呢?請張師兄開示怎様善用心,有章法地去到下一步,根本智怎様體現呢?
【答】:這兩個是非常好的問題,開始關注當下諸法對我們的影響。同樣,我們還是要講,修行者進入到華嚴行法,進入到十信、十住位,確實需要做很多調整,逐漸地去到達十信位、十住位,不是一步就到位的,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它要有一個過程。
從這兩個問題,我們能夠體會這個過程已經開始,所以這是很好的問題,剩下的就是要去體會哪一些是梵行清淨?哪一些是生命解脫?哪一些是善用心、善思惟?它的規定性是怎樣的?
比如我們在上一節課談到過的第六、第七住位的經文[聞有佛、無佛,心不退轉],這只是舉了個例子,我們可以將其拓展到凡是對立法、煩惱法生起的時候,都應該能夠體會到這一法生起,我是不是有所動搖?是不是我在這一法上有退轉?這些都是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十信、十住位行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