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行法精進不懈怠》
2024-09
這裡核心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學習還沒有帶給您持續、穩定的喜悅。怎麼辦?需要增加資糧、增加思惟、增加討論,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拓展知見,使行法獲得精進。從佛教的行法實踐應該是能帶來持續、穩定的喜悅的,如果還沒有,就要繼續加油。當然,我們也要清楚,「加油」不是指要三更起五更睡,十日曝一日寒,它是一個緩慢的、滴水穿石的過程。
剛才談到學習《華嚴經》的資糧有一千捲到一千五百卷的經論,而且都是大部頭的。如果我們學習兩遍,就是兩千到三千卷,即便三天學一卷也要十年的時間,所以不著急,每天學一點,逐漸地把視野打開。最初我們看這些經論時可能是出於興趣,但之後要通過思惟來瞭解諸佛菩薩經論中這些理論體系、思想體系,並且輿自己的認知結合在一起,不斷調整。當到達上千卷經文,甚至是五、六百卷經文的時候,逐漸就有穩定的、喜悅的感受。因此,這裡沒有訣竅,就是要增加資糧,增加善思惟,以及不斷的調整。
最初讀經論的時候,因為不瞭解密法言說,會有誤讀,沒關係,但是不能固守在某一種知見裡。例如:我們最初還讀不了大部頭的經論,可以讀短的,像《金剛經》和《佛陀阿彌陀經》,讀的時候一定要有思惟。我們聽到太多的說法都是講只要誦經就可以,不要這樣,一定要有思惟,不要怕錯,像小孩走路一樣,沒有不摔跤的。
當讀經,特別是大部頭的經,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您在思惟時,隨著資糧的增加,您的理性會帶給您一些基本的判斷。譬如我們最初讀《佛說阿彌陀經》時,會認為在宇宙深處,在太陽系深處,或者在某一個空間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那裡講法,哪一天等我們身體壞滅時,就到那兒去。這種理解沒關係,但不要固守在這種理解裡。等到有一天善知識告訴我們有另外一種解讀時,要能嘗試著去理解,而理解的標準就是我們的邏輯思惟能夠跟上,並且在當下就能體驗。如果只是邏輯思惟可以理解到,而當下不能體驗到,要等死了之後纔可以,這可能就有問題。因為自性法是沒有時空概念的,極樂世界是在當下就可以成就的,不是要等死了之後纔可以去。
這些問題隨著您閱讀經典的資糧逐漸增加,您就會調整;調整的內容雖然是您作意生起的,但調整背後的那個理性是自性的力量賦予的。我們自性裡有本能追求理性的能力,除非您限制它,強迫自己去相信在宇宙深處有那麼一個星球,有一尊佛在那裡講法,然後天天暗示自己這尊佛就在那兒,這時您理性的力量是不起作用的。因此,理性的力量是一步一步建構出來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把密法言說,給大家徹底講清楚的原因。例如:為什麼讀到佛在某處與眾菩薩們聚時,腦海中就會有畫面感?為什麼這些經文描述是有順序的?如佛在某地,有圍繞眾,然後又有誰等等,這些名詞、動詞帶給我們畫面感的描述,為什麼是這樣的?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還原到自性本體的力量上去的。
經典中這些畫面感的描述在凡夫種性,就是凡夫地的妄想性、妄想力,就像我們有時坐在那裡發呆,想著自己中了649彩券。這種妄想力在凡夫種性時會把一些概念和體會以我們願意的方式連結起來,形成一個畫面。雖然這個畫面是凡夫地的妄想,但它對我們是有作用的。要知道,妄想的能力就是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所以我們只要通過訓練,是能把這個能力轉變成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其實這個能力同樣也是以畫面感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過去的成就者以集結經典的方式把他們的生命體驗呈現出來,那就是諸佛境界。我們現在是反過來,要把他們所描述的這些畫面感的、境界化的、故事性的言說再轉變成我們自己的體驗。也就是龍樹菩薩、世尊這些經家們把他們的種性成就轉變成這種畫面感的描述,而我們則需要把這些畫面感的描述再還原成自己的無上正覺體驗。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是否意味著修行者不靠善思惟、深入經藏,就能明瞭佛教的實際義理?不是的。這句話是出自《華嚴經》的十住位,是修行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時,由勝慧菩薩說出來的。佛法是從根本智成就的角度說的,而【佛法無人說】的那個「說」是指要把根本智轉變成差別智中的生命體驗,因為根本智必須要轉變成差別智中的善思惟後才能呈現。從佛教經典的角度來講,成佛的「佛」必須要到根本智的成就地,所以最低要到入滅盡定行法纔可以。別教菩薩成就無上正覺是指到達八地以後,為什麼?因為那裡是別教菩薩入滅盡定的行法階段,所以叫成佛。如果從如來地無上正覺來講,必須要到達普賢菩薩法界,要到達根本智的行法時才叫成佛。
經典裡凡是談到「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聚會」時,我們必須要體驗到那個「佛」是在根本智的位置上的,而根本智的力量如果不通過語言、名相呈現在差別智裡的話,它是沒辦法體驗的。我們前面也談到,從本體的角度講,真正的如來地無上正覺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中,它是離言說相的。那麼,怎樣才能讓諸佛菩薩現前呢?他得講話纔行,通過什麼方式去講話?要通過修行者一念無明的叩問。因此,經典中都會有一個人出來問問題,問問題就是差別智叩問根本智,然後根本智針對問題生起言說。「言說」是根本智的力量反映在差別智中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要問問題,因為問題是智慧的種子。
那麼,經典裡世尊在某處,有某個修行者上來問問題,然後世尊,或者菩薩來解答,這個過程到底是什麼意思?在行法實踐中,這個過程代表修行者的自我對話、自我反思。也就是說,讀到《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時,這些文字描述看起來是一個畫面性的,而實際上這些都是從我們自性本身,或者說從生命本身的體驗中生起的。
如果我們只是講自性本身,或是自性體驗裡生起這麼一個法會,這個「生起」太籠統了。那麼,該怎麼生起呢?也就是我們自性中哪一塊是佛、哪一塊是舍利弗、哪一塊是靈鷲山、哪一塊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然後舍利弗尊者、須菩提長者如何提出問題,世尊如何解答等等,我們要如何將這些轉變成自己的行法體驗?要知道在自我對話、自我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扮演著許多角色。
例如:我們給自己一個問題,然後去想這個問題到底是怎樣的,「想」的過程就是諸佛菩薩演說的過程。當然,這個演說因為是以差別智的形式去體驗的,所以它很可能還不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但沒關係,就像小孩學走路,開始可能不熟練,但是不要限制他,因為只有在反覆的訓練中,才會熟練起來。讀經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不去反思、不去自我對話、不去自我反省,佛法再高深、再高妙,我們也沒辦法體會,所以才會講【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
前面談到學佛資糧時,講到要保持理性。「保持理性」的意思就是要生起疑問、要懷疑,否則就變成聲聞乘的行法了。當我們提出問題的時候,就是把對方所講的東西轉變成自我的反思和覺悟,這個轉變的過程纔是真正消化這句話的過程,在經典的演說模式中,就是「諸佛入滅」,或「女轉男身」。因此,諸佛入滅,代表修行者從聽聞的模式轉變成自我內在覺知的模式。
怎麼確定自己的行法實踐是否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要從兩個角度去解釋:
一、從自性本體的角度來講,思考問題的過程要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華嚴行法十信位告訴我們,人天眾生有面對一切法,思惟、分別、選擇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符合自性根本智的規定性。因為自性根本智有這個能力,不管結果只管能力。所以凡夫種性的貪瞋癡慢、妄想皆是自性法,皆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
二是從差別智的角度講,要確定自己的行法實踐是否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這時就必須要給根本智的規定性劃一個邊界,即只要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規定性,不要別的。因為自性根本智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所以它也有生起我們認為的貪瞋癡慢六道輪迴的能力、生起妄想的能力。
因為我們要的是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所以在思惟某一法時,首先要想自己的這種能力是否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然後再判斷它是否符合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規定性。
從根本智的角度講,人天眾生有生起一切法、面對一切法、思惟、分別、選擇和判斷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是藉助於根本智的力量生起的,所以它一定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從自性本體的角度講,如來地一切法非染非靜、非一非異、非解脫非不解脫,沒有凡夫地,也沒有聖者地。
就像我們算算數一樣,不管是學過還是沒學過,只要拿起筆來去計算,就代表我們有計算的能力,這個計算能力是自性本身提供的,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知道自己算的對輿否,這時就必須要在差別智裡去看。
例如:我們算「1+1=3」時是不對的,「1+1=2」纔是對的。那麼,「對」和「錯」如何來鑑別?就必須在差別智裡面劃分一個邊界,即「1+1=2」是正確的,「1+1=3」是錯的。實際上,只要能計算「1+1」,就代表我們有計算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以前常講的根本智提供能力,但不提供結果。至於我們算出來的結果是「1+1=2」還是「1+1=3」,這是計算的問題,是差別智自我因素參與的問題,不是根本智提供能力的問題。因此,不要從本體的角度去考慮這種能力是否符合根本智的規定性。只要能體驗到的,都是符合本體的規定性。
現在很多修禪、講禪法的,講到「禪」和「開悟」,往往都只講到一切法的存在本身這個層面,沒有講到一切法具體在差別智的呈現,確切來講,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站在本體的角度去衡量生命中的一切法時,這一切法都是正確的;然而在他們的理論裡面,一到差別智法就是虛妄法了。要知道到達菩薩行法階段,差別智裡的一切法同樣是真實法,同樣是依於自性的力量生起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差別智的範疇裡去討論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是我們在面對某一法時,在這一法的當下要獲得的,這是切切實實的梵行清淨和生命解脫。不能離開當下的一一法去尋找另外一個梵行清淨和生命解脫,因為那是斷見,是虛妄法。現在很多修行者認為世間法全是假的,完全不需要考慮它,只想要自性地的一切法,認為找到自性地、開悟之後,一切事情就都解決了,其實不是的。
只有在當下的一一法中解脫和明瞭,纔是切切實實的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具體體驗。沒有具體的體驗,就沒有整體的梵行清淨、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就好比我們有準確的計算一切法的能力,但不屑於計算任何一法,那麼這個能力就是空洞的、假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修禪的,最後都跑到「狂禪」裡去的原因。
從聲聞種性的行法轉變到華嚴種性的行法,首先需要一個理念上的轉變,就是修行者都是在當下一切法中成就的,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整體來講,現在的修行界多偏向世間法,即便是講到行法實踐,其核心還是基於世間法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是在當下一切法中成就的,這是《華嚴經》特別強調的,甚至不強調過去與未來,因為世尊在上座部經典中明確講到「若過去欲及未來欲皆是凡夫妄想」。
這個世間就是如來法身世間,我們就是在這裡成就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我們自己做好了,就會影響周遭的親朋好友。然而,現在的修行者絕大部分都是在想「我下一輩子再也不來這個世間了」,這與佛陀的思想是相違背的。佛陀為什麼要來這個世間八千次? 「八千次」就是指在世間一切法中都可以呈現世尊的無上正覺。世尊入滅時,腳向南,背向東,面向西,頭向北,代表世尊的核心思想是在眼耳鼻舌身所能感知的一切法裡。修行者如果能從以往的這種「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再也不來了」、「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我再也不想來了」的概念裏轉變成「親朋好友全在這個世間,我不來,他們將來靠誰?」時,感受就不一樣了。
當然,很多修行者會覺得這種理念不可理喻,認為娑婆世界怎麼可能是美好的。要知道,「美好」並不體現在我們在某個內容上如何,而是體現在我們行法實踐的知見上。只有當修行者有了這樣的理念,纔有可能到達華嚴的菩薩行法。很多修行者說「我下輩子不來這個世間了,要到宇宙深處的極樂世界那個星球上去」,從核心的理念上講,這與在世間求榮華富貴、求錢財沒有差別,甚至更不堪。為什麼?世間的錢財名利百年便會散滅,而阿彌陀佛那裡是長生不老和永久的榮華富貴。
在菩薩行法裡,修行者能與親朋好友、眾生相聚在這個世間,能在自己的行法實踐中獲得利益、獲得生命解脫和輕安,同樣是榮華富貴。很多人在解讀「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後,就覺得要去華藏世界,因為那裡比極樂世界還要好,黃金鋪地,榮華富貴,長生不老,不是這樣的。在菩薩行法裡,世間一切法皆是如來地的無上正覺成就處。所以,《世主妙嚴品》上來就講【其地堅固,金剛所成】,而我們世間一切法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