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次第,對「般若」認知的差異

 

【問】:

聲聞別教,圓教不同種性對般若的認知次第不同。在華嚴行法十回向後,是因為道種智成就了,所以一切法都是智慧相,是嗎?

【答】:

這是關於本體與顯相的問題。在聲聞乘、別教之前,我們建立的理念是「諸法無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認為在「不淨」與「苦法」之外有一個清淨地、有一個般若成就地。這在聲聞別教行法時,是沒有錯,因為只有建立起這樣的知見,才會修行。

實際上,三賢位之前,即十信與三賢位之間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到達本體的,因為本體是無相的,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的。那麼怎樣去見證它?就要在一切行法裡面去讓它顯現出來。顯現的內容並非它的本身,但是顯現的過程是它生起的作用。所以在一切法中、知見當中,我們能夠知道這是見性、這是般若。

從十迴向到登地位時,我們的知見需要轉變,見到的生死法其實就是般若法。這時,就不會在生死法之外再去找「般若」了。如果詳細來講,十迴向與十地的差別,就是在十迴向的時候,般若就是這些生滅法;到登地位的時候,一切生滅法就是般若,反過來了。

【問】:

般若就是生滅法,就是說般若以這些生滅法起應用,所以般若是生滅法?

【答】:

這是在十迴向之前的,生滅法不是般若,有一個般若的作用能夠讓我們去認知它。換句話說,在迴向位之前,我們見不到般若,但是般若生起作用,我們是能夠知道的。等到迴向位金剛種性智慧的時候,一定要把兩個變成一個。為什麼叫金剛種性?就是不再轉了,有兩個纔有轉。所以到金剛種性智慧地、到般若成就的時候,一切生滅法就是般若,它的主體在般若。所以在金剛種性智慧地,十地位的時候,它是反過來的,即世間一切法就是般若。

【問】:

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證得了,已經成就了,對嗎?因為我們已經見到這一切法就是般若?

【答】:

迴向位以後是這樣。總之,我們先要把整體理論搭建起來,同時要知道,在信位、在別教、在住位、迴向位、登地位,對般若與如何見證般若的知見是怎麼建立的,見證的標準又是怎樣的,行法如何建立,按照不同的次第,在理論上要認識清楚。

然後在行法上,若還是想到另外一個地方成就般若,這個也沒錯,但這是在別教階段。而十信位以後,要在一切法中生起般若的作用,纔能夠體會到般若的存在,這是在三賢位。登地位以後一切法就是般若,一切法就是實相。

我們剛才只是說到住行向地,加上信位而已;六位行法如果放在四十位行法中,也要能夠體會到每一個位次裏,般若生起的作用形式是怎樣的,這樣就會越來越微細。